漢字有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其字體演變的過程非常復雜。啟功先生在寫字、看書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隸書,它們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樣的,等等。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啟先生把這些問題都記下來,1961年開始寫,在寫的過程中,一個問題往往又會帶出另一個問題,后來漸漸地,就形成了這本書。1964年由
《周易》被譽為“第一國學”“群經之首”,是中華經典中的經典,集中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特質,型塑了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模式,影響后世數千年。易學名家、復旦大學教授王振復精心擇取《周易》中深富智慧、最具代表性的段落近百句,以權威的釋義、精當的解讀,剔掘出蘊含在《周易》中的文化原型、微言大義和哲理哲思,并緊貼當下讀者關心的內心話題,
本書分專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地理、歷史、文字、建筑、文學、藝術、器物、中外交流等領域,被數十所高校列為對外漢語專業及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教材或輔助教材,2015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本書分專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地理、歷史、文字、建筑、文學、藝術、器物、中外交流等領
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從《史記》中選取最具警策意義、影響后世深遠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釋擴展,化專深的學問為雅俗共賞的語言,為普通讀者提供了關于《史記》的一個精讀本,讀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領悟經典中所含括的社會文化意義與先賢的哲思,同時也可使讀者反觀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從經典中收獲愉悅和智慧。
本書就古籍施予建構現代社會的多項作用,分為政治文化遺產、知識文化遺產、學科制度遺產三個方面,深入對民國古籍身份變遷的研究,通過在政治、文化、學術三大場域中“變”與“不變”的自我賦值過程的梳理,揭示了古籍實現現代轉型、參與現代社會建構的歷史圖景。在新舊交替的民國時期,雖然文字內容上承遞原始面相的古籍,一般被視作“過去的”
《傳習錄》是心學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論學語錄與書信集,是陽明心學的經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經典,其中有許多充滿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語言。《傳習錄百句》,擇取和提煉了《傳習錄》且適當采用《王陽明全集》中的部分經典語句,并結合陽明的思想做了啟人心智的解讀,舉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心學核心思
小說在文學文類的等級秩序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在中國文學的語境中,小說地位的上升也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其地位轉化,有賴于晚清與五四兩代學人的大力倡導與推進,F代中國小說史學的興起,其價值不限于文學史和學術史,還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史現象。基于此,本書以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小說史研究作為研究對象,以魯迅與胡適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將
本書收錄陶淵明全部存世詩文辭賦作品,以毛氏汲古閣藏宋刻《陶淵明集》十卷本為底本,參校宋元諸本及總集、類書。箋注重于史實、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單列“析義”一項,于詩文作意,發隱抉微,為陶集注本中集成之作。書后并附誄傳序跋、歷代和陶詩及年譜簡編、作品系年。本書面市以來,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和喜愛。然初版至今已近二十年
本書是東漢白虎觀經學會議之資料匯編,此書不僅是經學發展中之產物,更是當時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學術共識,具有保存當時經學樣貌之典范價值。其作為漢章帝“稱制臨決”的重要文獻,在中國經學史、儒學史上具有特別顯著的意義。其宇宙生成論、陰陽五行理論等,對于當代人認識中國古代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本書采用了豐富的經濟學研究方法,探索了不同的理論觀點在解釋金融危機的原因時的優點,如消費不足、債務積累、金融化、收入不平等、金融的脆弱性、利潤率的下降趨勢、人類行為以及全球的不平衡。書中的每一章探索上述的一個主題,列舉了豐富的歷史案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等。在分析中,充分借鑒了各種經典經濟學派的思想,如后凱恩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