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基于中國空間事業發展的視角,回顧和闡發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空間事業發展中如何發揮作用。 本書首先系統介紹在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央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中國空間事業在不同歷史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彰顯“旗幟”領航,作為總起。結合航天發展歷程,分歷史階段系統呈現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空間事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特色做法和對國家重大專項任務圓滿成功與空間事業快速發展產生的重要推動作用,作為主體;之后結合黨建歷程進行理論分析,闡述經驗啟示,作為總結。最后面向航天強國建設,闡述黨建工作后續實
吳陽松,1983年7月,安徽宿松人,2012年6月獲蘭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晚年思想,科學社會主義歷史、理論與實踐,政黨與現代化等相關問題的教學與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級項目3項;在各類學術期刊、報刊發表文章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CSSCI計23篇,多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
本書從鄉村振興視閾下河北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內容、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現狀分析等方面, 介紹基層黨組織、鄉村振興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作用, 并介紹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考核評價體系構建有助于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和激發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中的內生動力, 闡述了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質量考核評價工作的基本狀況、存在的問題, 探討了基礎黨組織工作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原則, 并提出合理提出路徑和建議。
高校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動學校各項事業改革發展的直接組織者。高校基層黨建工作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新要求。本書主要內容緊貼實際、緊貼師生, 除第一章是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總體要求進行闡釋, 其余各章以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邏輯和重點工作為線索進行編寫, 以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選舉( 第二章、第三章) 為起點, 以黨務工作隊伍建設為擴展( 第四章) , 進而延續到黨員的發展、教育、日常管理、黨內組織生活( 第五至八章) , 完成了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全過程的梳理和規范。圍繞每一章節
本書通過系統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高校黨的建設的歷史檔案, 以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高校黨的政治建設之間的互動關系為線索, 重點圍繞高校黨建內容的歷史嬋變、《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話語的歷史生成、高校黨建的組織保障三方面展開詳細深入的研究, 嘗試探索新時代高校黨的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 以期更好地提煉高校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展示中國共產黨對高等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深化, 展現高校共產黨人充滿人民情懷、政治熱情、人文精神和夢想追求的教育之思,
本書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內涵與外延、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現狀分析、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理念探究等方面內容研究, 介紹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地位與作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黨建工作的主要內容及工作要求, 同時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做了分析, 并提出了利用主渠道空間加強黨建工作的方法和建議。
本書以中英對照、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越南文、老撾文等11種文版對外出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章程》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黨的綱領、開展正規活動、規定黨內事務所規定的根本法規,是黨賴以建立和活動的法規體系的基礎,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和規定,具有最高黨法、根本大法的效力。本冊為葡萄牙文。
"中國道路與世界之問"叢書,以生動、鮮活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詮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幫助海內外廣大讀者更客觀、全面、深入地認識當代中國。本書分為歷史的必然遠大的理想嚴密的組織嚴明的紀律為民的情懷成功的密鑰時代的楷模等七章,回答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怎樣的黨,中國共產黨人是一群什么樣的人這兩個問題,從而幫助讀者理解:是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中國共產黨的這些特質,保證了她能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社會前進的正確方向。
本書從第八至十三屆(2014-2019年)陳云與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入選論文中精選62篇,內容包括對陳云在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領域中的重要實踐活動與思想的研究。
張富清同志于1924年12月24日出生,1948年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大西北的系列戰斗中英勇善戰,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然而抗戰勝利后,他一直深藏功與名,堅守初心,默默無聞地在工作崗位上為社會貢獻著光和熱。2022年12月20日,張富清同志于湖北武漢去世,享年98歲。
本書以張富清同志重要歷史時期現場圖片(視頻資料)、影視舞臺劇照、各藝術作品的精彩片段(附部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