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詩歌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深層生態學的桂冠詩人”斯奈德,從曾經伐木過的美國西部啟程,跋涉日本、印度,帶著東方哲學和精神歸國并重新審視西方。《偏僻之地》中的八十余首詩作,記錄斯奈德尋找自我定義之旅,在荒涼凋敝的土地開辟意識的自得之境。本詩集還收錄有斯奈德翻譯的日本詩人宮澤賢治的詩。
本書通過深入分析山本久枝(Hisaye Yamamoto)、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和小川樂(Joy Kogawa)三位第二代北美亞裔女作家的作品,就女性的靜默詩學問題,尤其是小說中的敘述空白及敘述缺省等詩學特征,與當前的女性主義理論各流派和族裔問題研究學界展開對話,意圖修正北美學界的“歐洲中心論”觀點,并推進女性主義及亞裔美國批評研究。 本書作者指出:作為溝通靜默與言說的橋梁,三位第二代北美亞裔女作家的小說作品表達了靜默與言說二者在藝術與生活中從來就缺一不可,
本書是美國《紐約客》雜志資深編輯瑪麗諾里斯女士所撰寫的一本散文。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回憶了與自己整個人生深度糾纏在一起的希臘文化。在書中,作者通過兩條主線探討這段回憶。其一是自己學習希臘語的經歷,在這條主線中,作者不僅發現這門古老的語言仍然以各種形式在現代人日常交流的語言中煥發生機,而且學習這門語言的過程也為作者帶來了許多樂趣。例如作者用大量篇幅討論了荷馬史詩中關于顏色的詞匯,并將這些詞匯與英文進行對比,展示了希臘語獨特的魅力。而在自己遭遇職業危機時,她參加的古希臘語戲劇表演也讓她獲得了慰藉
本書是伯吉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全面回顧和自我審視,既有在犯罪嫌疑人再次犯案前將其緝拿歸案的欣喜,也有對受害者的強烈共情與關懷,還有對側寫可能導致無辜者蒙冤的遺憾與反思。
蓋爾和卡羅琳都是作家,她們因養狗而相遇相知。兩個人一起遛狗、漫步,你教我賽艇,我教你游泳,隨時隨地分享對閱讀、寫作、生活的諸多感受。十年間,相依相伴的一對朋友生長出深厚的情感與精神聯結。卡羅琳在42歲那年被診斷為肺癌,蓋爾陪伴好友走到了生命盡頭。此后的歲月里,蓋爾學著接受傷痛、擁抱未知,寫出了這本細膩動人的思念與回憶之書,為讀者展現了女性之間的深情厚誼,以及艱辛而充實的女性成長歷程。
影評人B無意間發現了一部無人看過、長達三個月的定格電影。他決心將電影公諸于世,卻在歸途突遇大火,等他醒來時,電影只殘存一幀膠片,B也失去了關于電影的大部分記憶。他決心找回這部電影。
一部長達三個月的定格電影;一幀在大火余燼中殘存的膠片;一段如坐過山車般起伏、如夢境般吊詭的奇旅;一個失意落魄的可悲的影評人為了這部電影賠上了所有;這段無法逆轉的艱苦跋涉,終點是所有人的死亡。
本書收錄了《巴西一夜》《尤哈娜和什梅爾凱》《成雙》《通靈之旅》《艾爾卡和梅厄》《邁阿密海灘的聚會》《兩樁結婚和一場離婚》《關撒旦的籠子》《甲殼蟲兄弟》《孩子知道真理》等短篇小說。
《放學后》是一本充滿溫情的兒童成長小說。全書由十個相互關聯的故事組成,講述的是孩子們放學后從學校到家的路上發生的故事。每個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都會遇到各種問題,或大或小:比如,有的孩子常年受鼻塞困擾;有的孩子愛滑滑板卻受到同齡人刁難;還有的孩子很怕臨街人家的狗,一直在計劃怎樣繞路回家得以逃生;有的孩子因家人患病或出過車禍,害怕面對離別和失去……他們都有自己的成長困惑,但他們也都滿懷童心、善良和創造力,在積極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應對著現實的苦澀。作者描繪出了一個真實又引人共鳴的學校小世界,里
《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全球知名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莊園主家的女兒郝思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曾被改編成電影《亂世佳人》。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著重描寫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婦女的體驗和感受,以及不得不屈服于失敗的命運和重建家園的艱辛歷程,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通過對斯嘉麗·奧哈拉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大時代的風浪中,堅強的個體凜然面對嚴酷的現實,成為
本書講述了:天體生物學家西奧,和他那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兒子羅賓,就生活在這里。面對世界根本的破碎,更多的同理心意味著更深的痛苦。問題不在于為什么羅賓又惡化了。問題是為什么我們其他人都保持如此瘋狂的樂觀。見過地球上再無人得見的星星,親歷變化與時間、輪回與多元,于是只有羅賓,只有這可憐的小家伙問出那句——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