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中的一種。 《中國文學史解題》內容上分為《文學解題》《文學史解題》《中國文學史解題》三大部分,分別回答了什么是文學、什么是文學史、應該如何書寫中國文學史這三個問題。三大部分下又分專題,全書近50個專題。所述所議,在一定程度上又兼具文學批評的意味。本書雖順應以源自西方的文學觀念為衡量標準、以西方式的書寫范式為效仿對象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著述“主流”,但也流露出對中國文學固有之思想傳統與民族立場的關注與尊重。因此,具有一定的學術史價值。
本書為“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中的一種。 《中國文學ABC》是世界書局策劃的“ABC叢書”之一,主要是面向青年學習者,簡要介紹了中國文學的概況。《中國文學史》則通論中國文學三千年發展歷程,是結構完整的文學史著作。《中國文學概論》為專題性研究,集中分析闡釋了文字、文體和作風(即風格)等三個問題。如果就應用于不同的課程和學習階段而言,《中國文學ABC》淺顯通俗,適合于個人自修;《中國文學概論》立論精嚴,適合于課后延伸探討;《中國文學史》繁簡適中,體例規范,眉目清晰,最適合作為中
《中國文學史話》是在文學史的書寫范式、理想目標漸趨一致的時代背景下,梁乙真以編者為自我定位,以一己之力完成的一部貫通先秦至清代的文學史。其材料收集豐富得當,史實取證正確縝密,較為及時地運用新文獻,吸收新觀點,階段性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水平,體現了后五四時期的一代文學史家自覺重寫文學史的努力與追求,具有顯著的標本意義。貫穿《中國文學史話》的“自律論”文學史觀,或者說與進化論分道揚鑣的純文學觀,以及對“有趣味的學術”的追求,則是本書的特色所在,也是作者學術個性的體現。
本書隸屬“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中國文學史》是劉大白所著,全書視中國古代的文學為名勝區域,以“游覽指南”的筆法敘述上古至唐各時代各種文學的起源、發展與流變,并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做出相應藝術評判,語言清新活潑,有講稿色彩。《中國純文學史》是金受申所著,是一部基于純文學觀念,“可以為高級中學講授”的文學史講義。全書將純文學與傳統文學作了區分,系統講述先秦至唐五代各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編寫體例比較獨特。
《中國文學史新編》是張長弓為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課程而編寫的教材,于1935年由上海開明書店首次出版。這本文學史的體例“以時代為綱,以文體作風、派別為子目”,力圖“見其史的流變”。這在當年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此書出版后為眾多文學史家所賞識,當年就有西南聯大等多所高校以此書作為教材,為此,該書曾再版三四次。郭紹虞認為本書除兼具諸家之長外,有以下兩大優點:一是編制勻稱,新舊材料取舍無畸輕畸重之弊;二是論斷平允,結論無偏見,不預設立場。
《白話文學史大綱》以白話概述自上古至民國初年的文學史。全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中華民國文學四編,并闡明:上古文學是創造的文學;中古文學是模仿的文學;近古文學是玩意的文學;中華民國文學是普遍的文學。此書于彼時有文學推廣革新之功,如今亦不失為專業普及的入門讀物。 《中國文學史講稿》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一部重要的文學史著作,由胡小石的授課講義編輯而成。本書共十一章,敘述上古至五代的文學發展。全書論述融合西方現代文學觀念與中國傳統批評理論,對讀者了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文學史研究的
林之棠的《新著中國文學史》原由北平華盛書局于1934年出版,收入本套叢書,意在揭示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文學研究界文學史寫作的多樣性,它也將為我們全面認識彼時學者精神狀態、學術追求以及學術資源、學術體制等問題提供一個獨特而生動的案例。全書共十一編,首編為 《文學概論》,第二編至第十一編,依時代順序,分別論述先秦至清代文學。林之棠這部《新著中國文學史》在內容上突出各代文學主要文體與成就,并勉力將小說、戲曲等為傳統文學觀念拒斥的文體納入敘述,試圖比較完整地呈現中國文學發展的進程,這都是值得肯
該書是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和龔啟昌《中國文學史讀本》三部書的合集,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1935年,三部文學史的撰述時間先后共歷近40年。 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撰述于1897年,初版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真正的第一部由國人自著的文學史教材。全書包括六個部分,分述漢語文化史上的文字、音韻、訓詁、經、史、子、集諸內容。 出版于1904年的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是作者依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為優級師范生公共科文學課程而編寫的教材,“為練習文法之用”,
本書隸屬“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中國文學史》是葛遵禮所著,全書分十三篇,上起三代,下迄現代,概述各種文學源流,并列舉主要作家、作品。語言簡練,條理清晰。《中國文學史要略》是朱希祖所著,全書分六期,以較為純粹的廣義文學觀,梳理上古至清代文學的沿革流變,精要闡釋集部以外文體的文學屬性,有講義性質。
歐陽溥存所著《中國文學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初版。本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四編,分別以秦、隋、明為斷代界限,較為明晰地反映了古代文學發展歷程。本書非止于敘論詩、詞、曲、賦等文學文體之流變,于經學、史學之文體亦頗有涉及。這與其對于20世紀初風行的“純文學”觀念持有審慎客觀的態度、 又曾師從晚清著名經學家皮錫瑞(著有《經學歷史》)不無關系。金毓黻曾評價此書:“既具古今之要刪,復極文學之能事,讀之不忍釋手,此亦可誦之名著也。”高丕基所著《中國文學史》,也分為上古、中古、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