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的是那些被忽視了千百年的舊創意,如何在今天卷土重來,走到前沿研究的風口浪尖,并指引著我們今天的生活。其中有:格雷斯·霍珀,世界上最早一批程序員之一,創造了電腦編程語言COBOL,她讓我們可以“同計算機對話”;讓·巴蒂斯特·拉馬克,進化論的先驅,他的學說被現代表觀遺傳學所印證;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因對面包的不斷觀察與思考而創立了原子唯物論……通過這些案例,普爾展示了我們能從那些被拋棄的舊創意中學到些什么,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它們。他解釋了為什么今天的國際象棋大師、量子物理
內 容 簡 介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你創造價值的高度,包括你對世界的認知及世界對你的認知。知識圖譜與認知智能技術的發展,既孕育了圈層變更的機會,也帶來了人、機器、企業如何協同與博弈的難題。本書總計12章,從理論到產業應用對知識圖譜與認知智能進行了介紹。第1~7章圍繞知識圖譜與認知智能的需求,以用戶、設備、企業為中心,講解知識體系建設、知識圖譜構建、知識存儲、知識推理的基本原理與關鍵技術。第8~12章講解如何運用知識圖譜與認知智能技術,構建產品化及系統化解決方案,以滿足企業營銷、服務、供應鏈、生產、運維
本書以探究知識論的未來發展為主旨,收錄了十三篇在當前知識論界富有活力的領域與問題,試圖描述出未來知識論的可能圖景。書中包含眾多的提議與推測,例如要放棄什么樣的知識論論題與方法,什么樣的知識論論題與方法應該贏得更多的關注,我們能否清楚地識別知識論的限度,知識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以及把什么樣的概念作為知識的核心能夠使得知識論走向繁榮,等等。這些提議與推測來自當前才思敏銳的知識論學者。
2021年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慶40周年,本書即是為了紀念所慶40周年所作,主要分三部分:研究所簡要發展史、研究所前輩專家口述史、大事記和重要成果。收錄了近20位曾在上海社科院國際所工作過的老領導、研究員的口述史或回憶錄,他們或表達了對曾為國際所作出杰出貢獻的老同志的緬懷,或回憶了自己在國際所工作生活的過往,或介紹了國際所歷史沿革以供后進所的人員學習了解。另外,還收錄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40年來的大事記、獲獎情況和各類課題統計。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的進步以及中美關系的發展,上海與美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越來越多,在中美兩國交往的地位及其所發揮的作用也將會越來越突出。本書全面涵蓋了上海與美國之間的各類交流活動,包括文化藝術活動、教育交流、電影發布、科技合作、人員互訪、醫療衛生交流與合作、商業投資活動、學術交流與滬美校際合作等等,充分反映了上海與美國之間的年度交流成果。通過收集和整理上海與美國之間年度各種交流活動,本書為未來人們深入研究中美關系保留了重要史料,并為進一步挖掘歷史
人在探索自然、尋求知識的同時也在塑造著自我,所有這些交匯在一起構成了生活世界。科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的一種方式,如同河流一樣持續發展、多樣分支。本書是一部科學史隨筆集,從近二十多年來科學文化史研究的進展出發,以比較輕松和文學化的方式向讀者揭示了17世紀科學革命的方方面面和19世紀達爾文革命的主要情節。
全書共八篇,前四篇主要從文化史的角度對17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進行解讀。首先討論了科普文學和科幻小說在哥白尼革命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通過對伽利略、開普勒、豐特內爾和巴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