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于馬王堆漢墓的考古通俗讀物。西漢是兩千年前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巔的東方大國, 它創造的燦爛文明, 不僅照亮了古代東方, 而且照亮了整個古代世界。1972-1974年, 長沙馬王堆三座西漢墓的發掘, 使古老的西漢文明又重現在人們眼前, 并且因出土千年不腐的女尸而名震天下, 成為20世紀中國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本書記錄的是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過程, 詳細講述了作者親身經歷的古墓發掘過程, 妙釋出土文物, 修正《史記》錯誤, 再現西漢墓主的崢嶸歲月。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上編,商代考古的論文14篇,既從宏觀上總結數十年來殷墟地區商代考古發掘的收獲,也從微觀上對殷墟發掘中發現的一些遺跡(如基址、墓葬、車馬坑等)及遺物(如青銅禮器、兵器、刀等)進行具體的研究。下編,甲骨學與文字學的論文26篇,內容涉及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斷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釋、研究;論述甲骨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并將二者結合來研究甲骨文的字義及卜辭中的相關內容,進而探討商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對殷墟出土的陶文進行整理與研究;對中國文字起源問題進行探索。
本書以實地考察和相關文獻資料為據,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圖像采集、數據測量、線圖繪制等第一手資料;探析和考辨了“三大士”與十八羅漢群像題材組合的造像思想來源和信仰轉化;分析了崇慶寺宋塑的世俗化藝術特征和羅漢像“溫潤含蓄氣象”的時代審美意蘊。長子崇慶寺宋塑造像乃至山西北宋佛教造像藝術,充分反映了北宋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集中體現了佛教宗派之間、佛儒道之間圓融的美學思想,傳達了佛教“覺悟人格”和與儒“共同治世”的人生審美理想。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賡續歷史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豐富中華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日石刻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藏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基于青海省澤庫縣和日村的田野調查,對和日石刻流程、技藝、內容以及石刻傳承人、傳承方式、石刻文化的傳承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講好和日石刻故事,有助于推進鄉村振興,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書沿著“以地下論證地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上山、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崧澤、凌家灘、薛家崗、城頭山、良渚與錢山漾等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資料,以考古學、人類學、藝術學、哲學、美學等多學科視角,分析了一萬多年至五千年前中國美學久遠、深廣的“文化基因”,闡述了江南新石器審美文化在江湖山海背景下人與萬物共生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與天人合和的美學訴求。
本書作者對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美學思想進行研究,并運用出士簡帛文獻進行早期中國美學思想的探究。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主要關注簡帛文獻中的儒家美學思想,通過對《性自命出》《五行》《保訓》《孔子詩論》等的考察,論述了早期儒家美學彰顯出的“尚情”、“樂感”、“貴中”、“崇德”等精神特質;第二編主要關注簡帛文獻中的道家美學思想,不僅通過對不同版本的《老子》的研究,勾勒出先秦兩漢老子美學的嬗變軌跡,又分析了《黃帝四經》反映出的黃老道家美學思想,重新審視了早期儒道美學的關系;第三編通過對銀雀山漢簡、王家
本書在大量史料與圖像的基礎上,以乾嘉道時期突出的碑帖鐫刻者錢泳為主要考察對象,討論了錢泳的生平經歷、職業選擇、書法藝術,進而詳述錢泳受托刻碑、受托刻帖、自發刻碑及自發刻帖的情況,并對其中重要碑帖產品的鐫刻緣起、鐫刻過程、鐫刻質量及其中產生的人際互動進行了細致闡述。此研究既有助于認識清中期碑帖行業的大量細節,也有益于考察當世與碑帖相關的人際交往、書法風尚與文化生態。
《明清景德鎮陶瓷藝術與贊助機制》是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資助課題,本書分為四章,介紹了明、清兩朝景德鎮陶瓷藝術的贊助機制,《景德鎮陶錄》成書刊行與翻譯傳播過程中的贊助機制,15—18世紀歐洲藝術與景德鎮陶瓷藝術等內容,論述了贊助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審美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明清景德鎮陶瓷藝術與贊助機制》一書視角新穎,論述縝密,語言生動,適合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也適合熱愛藝術特別是對景德鎮陶瓷感興趣的讀者。
《考古學集刊》創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2集,每年出版1集。該刊主要刊登長篇田野考古發掘報告、考古研究論文,以及有關科技考古的實驗報告、論文等與考古學相關的學術性、資料性論著。固定欄目有調查與發掘,研究與探索,考古與科技,變動欄目有考古學家與考古學史,國外考古,學術動態。自1981年創刊以來,在學界已有很大影響。本集共收錄8篇文章,內容包括考古調查與發掘簡報、專題研究、考古學史等板塊,兼顧宏觀研究和微觀探索,質量較高。
名物研究是說明諸多歷史文化現象的基礎!肚貪h名物叢考(增訂版)》是王子今教授在秦漢史領域耕耘三十余年所得,其考證對象包括秦漢百姓日常飲食之醬、豉、鹽菜、酒、脯、餅、蜜、豆、棗、乳,衣飾之赤幘、襁褓、胡粉、香囊、手巾,行居之行囊、行縢、偪脛、馬甲、掌蹄、鹿車、流馬方囊、木罌缻,道路形式之浮橋、閣道、石道、復道、復壁、虹梁、封,器用之筒型器、角杯、合巹杯、縑囊、蔣席、渠枕、膠?、連弩、機械,兒童玩具之鳩車、竹馬、泥車、瓦狗,鳥獸昆蟲之天馬、野馬、駱駝、驢、騾、貘、鶴、孔雀、蛤蜊、魚、蠶、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