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西班牙內戰結束,成千上萬人逃往西法邊境,渴望生存下去。彼時已經蜚聲國際的詩人和外交官聶魯達改造了一艘舊船溫尼伯號,將上千難民送往遙遠的智利,鋼琴家羅賽和她愛人的兄長、醫生維克多就在其中。為了順利逃亡,兩人假意結婚,約定到了適當的時候再各自去尋找新的生活。當他們終于到達智利,在那兒逐漸扎根,兩人越走越近,也將這里看作了自己的家鄉。隨著七十年代智利政治劇變,逃亡的命運再一次向他們襲來……
本書是基礎性的影視編劇教程。目標非常清晰,就是讓有志于類型影視創作的初學者,掌握打造劇本的基礎方法:主題的發掘、結構的搭建、正反面角色的塑造、情節的組織。在領會入門知識之后,在類型電影編劇方法上的進一步深入,作者提出的方法,對于剛入行的編劇來說,都非常精準而且有效,是非常值得使用且易于上手的編劇工具。
該書以蘇軾文學作品的英語翻譯和英語研究成果為對象,對蘇軾文學作品在海外的翻譯、傳播、接受和影響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對蘇軾在海外的傳播趨勢和影響力進行分層闡釋,力圖找到蘇軾文學西傳的相關規律和走向世界的原因,并構建較為完整的蘇軾文學作品英譯與傳播圖景。該書以蘇軾文學作品的英譯和傳播為典型案例,探索以蘇軾文學作品為代表的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希望對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和影響、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漢賦篇名分歧考辨別》對203篇456例漢賦篇名分歧展開考辨,并總結異名為六類:據文命篇、簡全差異、因體命篇、換詞命篇、字形差異、避諱。誤名考辨為五類:亂、訛、倒、脫、衍。另附漢賦作者姓名分歧、賦著作權分歧、其他體裁作品歸屬漢賦考辨。經考辨得出:一賦多名是漢賦流傳過程中的常態,只認定一個篇名正確而其他均錯誤的觀念及做法需修正。漢賦篇名分歧分歧率高、分歧類型復雜。漢賦作者名下賦作篇名分歧程度一方面與漢賦作者賦作創作量及賦作存佚多少有關,另一方面與賦作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相關。分歧名產生與漢
本書以清中期著名學者型文學家王昶為研究對象,通過其文學活動來呈現乾嘉詩學、古文、詞學的特點、面貌及演變趨勢,并考察乾嘉學術對文學的影響。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從詩學、古文、詞學三個方面探討王昶的文學思想、文學創作、文學總集編選活動以及交游活動。詩學上,考察王昶對沈德潛“格調說”的繼承與深化,其以唐為宗、兼取宋調的選詩策略與乾嘉詩壇由清初宗唐向道咸以后宗宋過渡趨勢的關系。文章學上,探討王昶以學術性文章為主、注重考據實證的古文編選傾向及其反映出的乾嘉學術對傳統古文創作、古文理論演進的影響
《文學細讀》以深耕文學文本的詩學世界為宗旨,以精讀細品為途徑,揭示文本藝術的堂奧,促進新的批評意識和新的解讀方法的發展,積極提升解讀文本的審美能力。 《文學細讀》以古今中外文學文本為批評對象,涉及文藝學、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戲劇影視學等學科,聚焦經典文本的細讀和各種文學作品的闡釋,弘揚深耕細作、求真務實的學風。 《文學細讀》以開放包容的辦刊宗旨面向學界,誠邀國內外文學研究者以及批評家加盟賜稿,以求百家爭鳴,新知匯集。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文學細讀》集刊歡迎專業
《唐代文學研究》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刊,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與西北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本刊主要刊發關于唐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涵蓋唐代文學創作與作家研究(除總體綜合研究外,包括對詩、詞、賦、散文、駢文、小說、俗文學等各體文學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學文獻與史料研究、唐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研究、唐代文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唐代文學的接受史與傳播史研究、域外唐代文學及文獻研究等。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于“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律賦創作機制、文體觀念、地域賦學、賦格方法論等方面出發,系統闡述中國賦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論證謹嚴,征引翔實,揭示了諸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賦學問題,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從古代小說互文現象的發生學依據、明清小說創作中的互文現象(跨文本互文、內互文)及其意義生成機制、明清小說文本接受中的互文性意識以及明清小說對現代文化的參與四個維度對明清小說互文性研究提出體系構想。力圖從發生學角度探討古代小說互文性現象出現的原因與特征;從狹義互文性的詩學、修辭學之途描述明清小說具體的互文性表現,并分析其意義生成機制;從闡釋學、接受美學角度破解小說互文現象的解讀機制(尤其是特殊讀者對于古代小說文本的介入與“重寫”);從社會歷史文本角度觀照古典小說對現代文化語境的參與和貢獻
在文學理論中,“闡釋的邊界”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命題,它以闡釋的客觀性和意義的確定性為核心,在不確定性思潮泛濫的當下被不斷激活;它不同于獨斷專行的法則或律令,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路徑和方法論取向,不斷涉入更廣闊的文化精神領域。本書從概念內涵、歷史譜系、建構路徑、本體形態、實踐策略等不同向度切入,對文學闡釋的“邊界”問題加以深入分析,由此展開對當代文學理論乃至文化生態的批判性反思和話語重估。本書的目標,一是豐富關于闡釋邊界的理論言說,擴充文學研究的知識版圖;二是從邊界問題中提煉出人文精神、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