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世界既是社會一行動的聯合或組合現象,又是文化即心智一思維或性格的聚合結構系統,兩系的構成法是經驗現實背后一源于本體重復·循環等數理統計邏輯的模仿原則。正如書名所示,史詩類型學和史詩詩學指以草原史詩文化語法探索的兩種人文主義詮釋為具體內容的史詩理論范例,而“社會·心智+模仿”則指以社會行動、文化心智的本體模仿(重復或循環等)和語法邏輯為基礎的總體理論視角和闡釋框架,即從文化語法的對應關系出發,以史詩類型學·社會行動模仿和史詩詩學·文化心智模仿為理論闡釋依據,進而借此來回應并討論了帶有
本書包括名家訪談、中國文論、西方文論、作品批評等常設欄目,以及專題“聲音與影像:跨媒介文論”。名家訪談欄目將推出張晶、張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藝學領域著名學者對美學與詩學、中國文學批評整體觀、以及文學理論知識學等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反思。中國文論欄目包括對漢字之詩興、朱熹的“平淡”理論、清末翻譯家群體的文學思想等問題的研究。
英美學界小說(Academic Novels )是20世紀戰后英美文壇開始繁榮的一個亞文類,其創作主體為大學教授或教師.20世紀,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文學更多關注個體生活的文化語境中,學界小說以教授或作家等知識分子個體為敘事主人公,以知識分子生活環境為背景,圍繞知識分子生活展開敘事。學者作家通過書寫知識分子生活,從個體及社會層面反思自身所屬群體,批判社會人文精神衰落。而這種反思批判進一步彰顯了知識分子不同于其他群體的特質,作家借此強調了人文學科的價值及人文知識分子
路易斯結束海外深造后的回家之路頗為坎坷,由于航班取消,他受困于巴黎機場的酒店,而他的妹妹也因躲避家庭鬧劇來到巴黎。隨著二人一起回憶母親和父親的過往,多年的誤解和秘密慢慢解開。馬德里的家,是路易斯真正要回去的家嗎?小說圍繞主人公和妹妹在巴黎的經歷和談話,講述了20世紀40年代因西班牙內戰逃離至法國南部避難的普通西班牙人的遭遇。童年流亡法國以及長大后在西班牙的經歷,讓路易斯對家的概念頗為困惑。青年時期學術生涯的平庸與挫折,戀人的離去以及周轉于法國、英國和墨西哥的游歷,不僅使得路易斯
漢末建安時代是一個俊才云蒸、五言騰踴的時代。以三曹七子及蔡琰為代表的建安文人繼承漢樂府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注重反映民生疾苦,抒發建功立業的抱負,開創了質樸剛健、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離合長歌,激蕩壯采,建安風骨既是建安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又是我們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時的重要審美內涵。
.
顧正陽,上海大學退休教授,出版過多部著作。宋詞標志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代表著一代文學之盛。本書精選了500首宋詞進行了英文翻譯,為中英文雙語版。翻譯力求準確傳達原詞意蘊,做到優美暢達,盡量體現原詞的藝術風味。本書旨在為宋詞愛好者領會、品鑒宋詞藝術,提供一定的參考,特別適合英文翻譯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英文或翻譯愛好者閱讀、參考。
本書以清代刻本為準,統一書題,上編書題依原刻本,下編書題統一在原刻本書名后加“詠藏詩”,最大程度保存了文獻原貌。本書共收錄14部20卷清代詠藏詩詞集,其中上編6部7卷、下編8部13卷。
本書圍繞光霧山展開,分為“山居圖”“紅葉遲”“風雨慢”三輯,共收錄詩人詩作百余首。詩人以質樸而濃烈的情感,對光霧山的自然景色、地域文化、悠遠歷史等進行全方面的詩意抒寫,表明了對故鄉家園的熱愛,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以及對歷史、現實、生命、自我的多維感悟、思考和詮釋。
本書以私家偵探杉村的視角深入四個案件,探索人性幽微處,引起讀者反思以及對他人、社會的關切。4個故事分別是《圣域》《希望莊》《沙男》《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