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梁實秋散文五十余篇,題材豐富,再現了雅舍散文的精妙趣味。梁實秋自述其文章隨想隨寫,不拘篇章, 因此散步、旅行、請客、喝茶、下棋、打麻將、看廣告、養貓等尋常經歷都成為其寫作的題材。他善于在小事中描摹世相人情,隨意、幽默而不失典雅,在俗世生活中品味人生的樂趣。
本書是一部散文隨筆精選集。全書共計十五萬字,分為五輯。第一輯“那一抹遠去的炊煙”描寫故鄉風物,第二輯“插枝梅花便過年”記述家庭往事,第三輯“春到三河”遙憶遠方山水,第四輯“借山而居”描摹古村古鎮,第五輯“昨日風信”復刻四時花開。作品文筆輕靈,富有生氣,寫景猶如作畫,有細節有情景,令人身臨其境;敘事繪聲繪色,有情有理有溫度,字里行間不僅展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更展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細心洞察與無盡熱愛。
本書根據作家本人的日記整理,屬于散文體的回憶錄。記錄了作家自1970年參軍開始,一步步從一個普通戰士,成長為著名的軍旅作家,其間半個世紀的見聞。因作者的職務變動,他的軍旅生涯十分豐富多彩,都記錄在本書中,包括初上從軍路時經歷和感受,對軍校生活的記錄,外派朝鮮期間的所見所聞,香港印象,韓國之游,等等。作者以軍旅作家這個獨特的視角,不僅記錄了見聞,也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兼具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可讀性。
一部散文集。全書共分四輯,第一輯《我曾鐘愛的草木光陰》追憶故地故景故事,飽含作者對家鄉風物和童年往昔的深情;第二輯《我曾路過的那程風景》回望了他曾留下清晰足跡的那些城市、草原和小鎮,質樸無華的記述流露出樸素自然的情感;第三輯《我曾遇見那樣的自己》仿佛拓印出一張張不同身份的作者小像,他們是礦工,是農民,是記者,是期刊主編,也是作家;第四輯《曾感動我的那些人和故事》有對母親的懷念,有對朋友的嘆惋,也有對人生導師的感恩。
本書是齊帆齊商學院寫作營的學員們所寫的散文隨筆合集,主要用文字記錄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心路歷程和成長變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親情、友情等,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本書內容包括:家族往事;不開就不落;站臺重影;少年游;與新華書店有關的日子;秋天的早晨;生命的香氣;綠兒;五月的范家淵;范家淵的晚秋;孤屋;茵的村莊;路口;走失的魚卵;撿來的種子;泉城深處;洋碼頭;水的腳印;紙上留痕等。
本書共分四輯:第一輯“暮色”系列,通過“我”身邊的親人正在經歷的一些事,折射普通人的暮年狀態,表現年老之后面對的人生境遇;第二輯“塵光”系列,呈現代際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外物之間的微妙復雜糾葛,真實流露受到各種考驗的人心中那小小的狡黠和瑩瑩的光亮;第三輯“念動”系列,讓每一個人在相近的故事里審視自己的生活,陷入深沉的反思,如同被重錘捶中胸口,聲音鈍感沉悶而長久有力;第四輯“風流”系列,寫鄉村、童年,在對故鄉的凝視及生命的回溯中尋找自己成長的軌跡。
《千帆過盡》是一部關于鄱陽湖前世今生變遷的散文集。在古代農耕文明時代,鄱陽湖曾叫“彭蠡湖”,一度成為江西山水地理和地緣地理的代名詞.在古代繪制的《帝嚳九洲圖》《唐一行山河兩戒圖》《天象分野圖》和《中國三大干圖》中,“彭蠡”二字非常引人矚目,讓人不可忽視。本書從“彭蠡”這個點切入。圍繞鄱陽湖的“源頭”“通道”“遷徙”“漁家”“絕唱”“兵家”“鶴鄉”“風情”“裂變”“匯流”娓娓道來,構成一個煙波浩淼的大湖印象。湖中走動的人和事,都與這個生命湖泊息息相關:這里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每年出湖水量
全書共六章,230千字。“找回的記憶”呈現了作者從拾柴、拾糞、打草、撿紅小豆等農村瑣事中撿拾到的童年記憶;“歲月隨想”描述了一個農村青年從上海河、整地等勞動歲月中獲得的擔當與作為;“軍營軼事”從一張便條、一次立功、一卡車花椒中再現了作者入川從軍的青春歲月;“故里情懷”則記錄了作者退役還鄉、自主創業的足跡和對故鄉的深沉情懷;“我的專家之路”聚焦作者勤奮向學,研讀醫典,最終應邀現身醫學論壇并被授予省市及全國風濕病、中醫藥學會聯盟要職的“專家之路”。
用丹妮姐的話來說,這本書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實際上,全書的內容構成部分,與書里面所講述的故事,以及丹妮姐通過故事來傳遞的價值,也的確像是給讀者的一份禮物,不管是之于女性,還是之于男性。 全書由四個章節部分組成,分別是:一點舊、一點新、一點甜和一點苦。苦對應甜,舊對應新。而這四個章節部分里所講述的故事,實際上也正式絕大多數人所會經歷的人生,揮別舊的,迎來新的,遭遇苦的,才有后面的甘甜。 全書透過丹妮姐的個人成長經歷,家庭故事,婚戀情感,事業夢醒這些個關鍵詞,溫柔動人的講述了一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