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對中國土司制度、貴州土司、播州與楊氏的基本情況作簡要敘述;第二章,對播州土司遺存的發現與研究情況進行回顧;第三章,對播州土司遺存進行分類并對其做初步認識的闡釋;第四章,重點介紹發現和發掘確認的楊氏土司墓葬,并對之從擇地因素、墓葬形制及相關問題、腰坑葬俗、“四神”的演變及發展、陶俑、祭祀空間及祭葬儀式、喪葬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儒、釋、道在播州的并流發展等幾個方面進行解析;第五章,將播州楊氏土司墓葬與楊氏家族墓、播州宣慰同知羅氏墓、播州地區其他墓葬以及周邊地區職官和土司墓
本報告是清涼寺窯1988至1998年的三次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對考古資料的初步梳理研究,認為清涼寺窯創燒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至金代為鼎盛時期,從元代開始逐步走向衰落,明代以后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清涼寺窯生產規模宏大,它不僅是中原地區北宋以來**的綜合性窯場之一,其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產品有白釉、白釉珍珠地、青釉、黑釉、白地黑花、鈞釉瓷和三彩類釉陶制品等,再現了清涼寺窯的生產面貌、制作工藝和燒造技術水平,對中原地區北宋到元代的陶瓷分期、斷代提供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內涵。
本書是2007~2017年北京市大興區采育西組團、黃村雙高花園、康莊安置房、康莊C地塊、首創機務隊、青云店聯賓、醫學科學院、新城北區項目工程的考古發掘報告集。共清理漢、北魏、唐、遼、金、元、明、清時期墓葬161座,發掘面積4500平方米,出土陶、瓷、銀、銅、玉器等隨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時代特點鮮明,為北京地區漢、北魏、唐、遼、金、元、明、清各時期墓葬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對了解永定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附錄》將涉及遼西區青銅時代考古的文獻匯編成目錄。本書對推動北方地區的考古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本書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項目——淅川馬川墓地戰國秦漢墓的考古發掘報告。本書以墓葬為單位,系統介紹了馬川墓地192座戰國秦漢墓的發掘成果,從墓葬形制、規格、年代及隨葬品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為觀察戰國晚期及秦漢時期文化的發展、變遷提供了可貴資料。
本書收錄作者學術論文二十四篇,依據研究內容,大體上可分為文字考釋、古書校讀以及字詞關系辨析等幾個研究類型,研究材料基本涵蓋了兩周金文、戰國竹簡以及秦漢簡帛。在研究旨趣上,作者致力于地下出土文字資料與傳世古書的互證研究,力圖有所創獲,為學界研究相關問題提供參考。
內容介紹:
◎在故宮藏品中, 尋找蘇東坡的生命印跡
◎展閱宋元明書畫,試圖理解蘇東坡與他的時代
◎收錄兩岸故宮及海內外博物館數十幅高清詳圖,呈現蘇東坡書法與繪畫之美
本書從十個側面——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交友、文人集團、家庭、為政、嶺南——書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生命經歷。在呈現蘇東坡人生脈絡和生命際遇的同時,作者選取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
本書對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進行分區、分期和年代研究,據此建立起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時空框架。整合動植物和工具遺存等證據對框架內各個文化的生計方式進行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由廣譜性采集漁獵經濟到稻作栽培或專業漁獵經濟的演變過程。最后與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生計方式的演變過程進行對比分析,探討新石器時代生計方式演變的共同規律和地區差異。
《故宮的古物之美3》是祝勇繼《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宮美文”。它不是一部藝術史的學術著作,而是一場精神上的尋根之旅。它或許會讓我們知道這些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后抵達我們的面前。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跡,你我都會怦然心動。除了感嘆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心里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后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請跟隨祝勇,從面前的一幅書畫開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尋找它們原初的形跡。
藥王山博物館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藥王山博物館石刻有摩崖造像、題字,石牌坊,歷代累朝各種碑石碣刻,石刻各類藝術品等。其存藏各種碑石計三百五十余通,以北魏至唐代百余通造像碑與宋至明清藥王類石碑彌足珍貴,尤以北魏造像碑為精采,其數量多,年代久,品位高,知名海內外,它是我國石刻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妒趟囆g的稀世寶藏:藥王山博物館/絲路物語書系》精選了藥王山博物館現有藏品石刻、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金屬器等精品文物,用通俗的語言、精美的圖片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