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天上的眼睛》《我們的底牌》《雪人為什么融化》《凡心已熾》《金枝夫人》《年輕人》《碎瓷》七部小說。
《麥河》是關仁山經過多年的生活積累和思想突破,幾易其稿,傾力創作的一部關于河流、土地、莊稼和新農民的大書,是一曲獻給土地的深情的頌歌,是當前難得的關照現實、關照農民問題的重頭力作。《麥河》以冀東平原的麥河流域農村為背景,描寫了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的故事,精心塑造了回鄉進行土地流轉的企業家曹雙羊、作為小說故事敘述者樂亭大鼓藝人瞎三白立國以及命運多舛的農村姑娘桃兒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藝術形象,時代氣息、生活氣息濃厚,小說在敘述角度、小麥文化開掘以及具有象征意義的百歲老鷹形象的創造、瞎三與墳場鬼魂對
本書講述了讀大學的少女蕭雨的成長故事,同時也敞開了時代的背景。蕭雨偶然回家目睹了母親與一位陌生男人的事情。從那一刻開始,少女蕭雨陡然融入了社會,獨自感悟人生變幻。同時,她也接觸到了更廣闊的社會舞臺,結實了另外兩個女孩。三個女孩,有的自信,有的盲目地尋求自己的生活……作者通過講述女孩的故事,探究女性與男性的沖突,探究掙脫命運之網。他對年輕一代女性的書寫,細致而真切。
出事時歐陽帶著林正興在油品碼頭,主人一方陪同者是肖琴,巨力乙烯技術二部工程師。有一艘油輪停泊于碼頭,巨無霸,船首漆有“AML”三個字母。肖琴稱該輪為阿瑪拉號,掛利比里亞國旗,運載石腦油于本碼頭卸下。巨力油品碼頭卸載工藝先進,油品從船上導入碼頭輸送管道,直接輸入儲罐里。整個過程由中控室控制,現場操作人員極少。油品碼頭呈橫臥U字型,作業區域大。碼頭上視野開闊,前眺海灣,后望巨力石化,都是大氣象,所以劉小姐喜歡把領導請到這里看。巨力乙烯試生產所需物料裝了幾十個儲罐,儲罐區的巨型儲罐多已滿載…
這是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經闖關東而進入東北一代人的故事。講述這一代人闖關東的經過,以及之后把很多之前的習俗帶入黑土地,這些習俗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會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也更有時代特色,給那一代人們心中烙下深深的時代印記。故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雖平淡無奇,但是也是那個時代的獨有的印記。
鬧鈴在昏暗中炸響,楊粒身子猛地一抖,像鬧鐘不是放在床頭而是埋在他肚子里。片刻,他伸手去摸昨晚丟在床邊的衣服,劃了兩下,無力地停止。眼睛熱辣辣的,睜不開。鬧鐘又響了,他身上挨了小美一腳:還不動身?嗯。他腦子緩緩醒來,身體仍不能動。第一次鬧鐘響在四點半,第二次四點四十,徹底睜開眼睛時,已是四點五十。馬馬虎虎洗漱一番,人就迷迷糊糊出了門……
本書包含宇宙里的昆城、他人的房間、兩個人的電影、謝雨的大學、未完成的夏天、愿望清單六篇小說。
長篇小說《家肴》刻畫了大時代里的上海一家門,是兩代普通上海人的家族故事。上海的一個普通家族,偶爾在紅白喜事時聚一下,既有親情也有疙里疙瘩的隔膜。隱瞞讓家族充滿秘密,也因此成了他們人生中的隱患。在時代風云的變幻中,書中的上海一家門,如一葉小舟在激流中飄搖;歷史留下的傷痛在后代身上蔓延。他們在黯淡的命運里烹制家肴,雖然普通,總是入味,他們品嘗家肴,也品嘗團聚、悲歡、離散。
《溫室》是沃爾夫岡·克彭的“戰后三部曲”的第二部,被《出版人周刊》譽為“被重新發掘的大師作品”。小說講述了德國小政客基特紐夫生命中的最后兩天。流亡歸來的基特紐夫希望實現重建祖國的抱負,但德國加入歐洲防務共同體和軍事化的卷土重來,無情地摧毀了他的理想。面對政治的腐敗,他倍感抑郁與失望,而妻子的突然離世則更讓他悲痛欲絕。最后,永遠的失敗者基特紐夫奔上了通往比埃爾的萊茵河橋…… 在《溫室》中,克彭糅合意識流、超現實和自白錄等多種寫作技巧,以犀利而絕望的筆調描繪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死亡。《溫室
故事發生在重慶,二戰史專家黃曉洋與畫壇才女杜蕓秋發生了愛情。期間黃曉洋正在研究重慶大爆炸的歷史,然而所有重慶大轟炸的親歷者,包括李教授、安志薇、岳父杜主任,還包括自己的大伯,都集體沉默。后來,安志薇終于開口,而她所說的,除了重慶大轟炸,還有不像重慶大轟炸的大轟炸……黃曉洋對這段歷史研究越深入,越是陷入不能自拔的人心的泥潭,妻子杜蕓秋受不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只好另尋解脫和安慰,黃曉洋逐漸走向崩潰。終于在他死亡前后,安志薇的一封遺書和李教授在日本出版的一部著作,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