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動》是作者深入現場的采訪,用飽含真摯情感的筆墨,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三峽工程歷史進程中眾多栩栩如生的動人形象,寫盡百萬移民的隱忍與犧牲,為讀者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史上的特殊的國家行動壯歌,展開了一幅國家行動的**畫卷。作品曾榮獲*國五個一工程獎,也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在*國播出。
《落淚是金》通過作者采用地毯式的采訪,以生動的敘述、形象的描寫,挖掘貧困大學生們不為人知的經歷與內心世界,揭示了貧困大學生為走進大學、為生存自救所付出的超常艱辛,以及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的堅韌品格,并刻畫了共青團希望工程以及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為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而所作的嘔心瀝血的努力,同時提出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強化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溫暖并為之作出自己的貢獻。
《山神》講述了被譽為當代愚公的山村老書記,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時代楷模的黃大發帶領村民歷時三十六年,繞過三座大山,穿過三道絕壁,開鑿出一條長達十多千米的人工天渠,從此碧水長流,干旱貧瘠的山區面貌得以徹底改變的感人故事。黃大發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又是一位共產黨員。面對自然的嚴峻考驗,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寧愿付出生命也要引來源頭活水,他的故事感動中國、感動世界。作品中反映出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人生信仰的杰出典范。
《標準與尺度》收集的是朱自清先生復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寫的。本書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這本書取名《標準與尺度》,因為書里有一篇《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而別的文章,不管論文、論事、論人、論書,也都關涉著標準與尺度。
《中國歌謠》是五四以來研究我國民間文學較早的一部專著,其雛形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間的大學講稿,后經整理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過單行本。作者在此書中從歌謠的釋名、起源與發展入手,正本清源,梳理歌謠發展的歷史,確立歌謠的分類、結構,研究其修辭,在汲取同時代人成果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為這一領域有開拓性的著作。書中,作者廣泛收集和引述我國古代和近代歌謠,保存了大量原始文獻。
《毀滅》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新詩和歌詞。其同名詩歌《毀滅》是創作于1922年12月9日的一首長詩,在朱自清先生的生命史與創作史上具有特殊意義,也是為新詩史貢獻的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歌,其新詩突破了舊時代的古典詩歌傳統,象征著新時代的開端。他的詩歌獨具匠心,意境深邃,極富感染力,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新詩雜話》是朱自清先生專門討論新詩的著作。對于新詩,作者相信意義的分析是欣賞的基礎,故全書多從解詩出發,將新詩層層剝開,論及詩之動向、愛國詩、詩素種種、歌謠同譯詩、詩聲律等諸多方面,范圍相當寬泛,并提出許多創見。書中所論,既是朱自清先生作為詩人的切身體會,又有作為文學研究者的獨到精辟,加之文法的清雋縝密,于今日詩歌賞鑒,依然有指導之用。
本書是一本研究中國當代小說與詩 學的學術論文集。書稿選擇-些在20世紀歷史大變局中最具世界意識, 并致力于敘述創新的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以散點透視的方式開展個案研究。力圖回到這個時段的現實語境和作家的世界意識與視野中,來考察中國現代小說敘事精神的確立,以及催生這種新的敘事精神的情感結構與審美取向。意在從理論層面探討作家的自我生命意識的覺醒及其與中國現代文學敘事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主義言說的悲劇與規避對現代小說敘事的影響。呈現了現代中國文學敘事從人學到情學"的理論思考脈絡。
本書對1930—1950年代與美國新批評派并存的“紐約知識分子”群體展開了整體研究,并因他們在這一時期堅守的文化批評事業呈現出明顯的理論立場和思想交流上的集群性,將其命名為“紐約學派”。作者認為,紐約學派秉持了文化激進主義的精神內核,力主馬克思主義批評與現代主義文學的結合,堅持獨立思考和獨立表達,關注文學的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主張批評必須介入歷史,扮演了美國知識階層的核心角色。特別是他們堅持“為人生”“為公眾”的批評,堅持對美國精神的思考,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道德功能,但努力保持對形式
本書內容包括:祁連山(長詩節選);產業扶貧紀事之一;產業扶貧紀事之二;產業扶貧紀事之三;日記:駐村書記的一天;扶貧考核之老黨員吳斌談話記錄;接祁連岔山村馬組長電話紀事;清水小康村紀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