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憶往、雜記、思想、序跋四輯, 16萬字, 均為李澤厚1990年代初及以后寫下的, 體現了在探索“命運”的道路上對“意義”的尋求, 其所記、所議, 圍繞人的存在或本質、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人的命運和詩情等方面。李澤厚雖非文學家, 但文章思想深邃、文字灑脫, 不多修飾, 余味深長, 情景中飽含時空玄思與人生哲理, 全然沒有學院派枯燥繁瑣之病, 在學術界久負盛名, 被譽為“當代梁啟超”。
《周大新文集》共二十一卷,其中包括長篇小說十卷(共八部),中篇小說四卷,短篇小說兩卷,散文集四卷以及電影劇本一卷。這是首次全方位對作者近四十年寫作歷程的梳理和提煉。該文集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水平、藝術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當代文學的高度。
《呼喚愛意》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周大新的散文集,收錄于《周大新文集》散文卷。
這本散文集是《周大新文集》中散文四卷之一,內容有作者對文學未來的思考,有對農村生活的關注和探究,具有值得關注的獨特風格與思考含量。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更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與歷史真實的密切關系歷來是解讀這本經典的重要話題。本書從成書始末、擁劉反曹主題、情節內容的虛實之辨、戰爭場面描寫、人物塑造等幾個方面,解析《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與文學創作之間復雜
本書由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恒夫、寧夏師范學院副教授劉衍青主編。在中國皮影木偶戲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背景下,如何將它們保護起來、傳承下去并使其不永逝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將這些寶貴的劇本資料整理出來,將為學術界提供一份原始戲劇的資料,為我國的文化寶藏增添一份新的獨特的藏品。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重大文化積累價值,對于整理、保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標準與尺度》收集的是朱自清先生復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寫的。本書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這本書取名《標準與尺度》,因為書里有一篇《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而別的文章,不管論文、論事、論人、論書,也都關涉著標準與尺度。
《中國歌謠》是五四以來研究我國民間文學較早的一部專著,其雛形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間的大學講稿,后經整理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過單行本。作者在此書中從歌謠的釋名、起源與發展入手,正本清源,梳理歌謠發展的歷史,確立歌謠的分類、結構,研究其修辭,在汲取同時代人成果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為這一領域有開拓性的著作。書中,作者廣泛收集和引述我國古代和近代歌謠,保存了大量原始文獻。
《毀滅》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新詩和歌詞。其同名詩歌《毀滅》是創作于1922年12月9日的一首長詩,在朱自清先生的生命史與創作史上具有特殊意義,也是為新詩史貢獻的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歌,其新詩突破了舊時代的古典詩歌傳統,象征著新時代的開端。他的詩歌獨具匠心,意境深邃,極富感染力,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新詩雜話》是朱自清先生專門討論新詩的著作。對于新詩,作者相信意義的分析是欣賞的基礎,故全書多從解詩出發,將新詩層層剝開,論及詩之動向、愛國詩、詩素種種、歌謠同譯詩、詩聲律等諸多方面,范圍相當寬泛,并提出許多創見。書中所論,既是朱自清先生作為詩人的切身體會,又有作為文學研究者的獨到精辟,加之文法的清雋縝密,于今日詩歌賞鑒,依然有指導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