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續編, 包括十三章: 一、情景交融; 二、老; 三、厚; 四、澀; 五、詩中有畫 (續); 六、不即不離·不粘不脫; 七、家數·名家·大家; 八、擬與避; 九、神韻; 十、格調; 十一、性靈; 十二、肌理; 十三、中庸的美學。主要內容為作者曾發表在各學術期刊的論文。選取了十三個點來對中國古典詩學進行闡釋。
本書涵蓋了中西文藝理論、文論史,新馬克思主義文論,朱光潛的當代美學研究,錢中文的文學理論研究,西方現代性,西方現代性批判等議題,顯示了作者開闊的視野、扎實的專業知識、一定的理論修養。本書呈現了作者從文藝理論研究到文化研究的學術軌跡,推進了中國學界對現代性、審美現代性、新馬克思主義文論等理論問題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國外相關研究的進展,中國當代文論、美學、文化理論研究的現狀,能夠促進我國的文學與文化的理論研究、批評實踐的發展。
《遠東行記》是法萊爾《我的旅行》系列游記中的第一部,描寫了主人公從法國出發,坐船穿越地中海和紅海到達亞洲并在亞洲游玩的經歷。《遠東行記》著重記載了主人公在越南西貢(胡志明市)、印度支那、中國、日本的游歷,以一個西方亞洲學家的目光,向讀者展示了上述城市的面貌及生活其中的人的文化和精神狀態,回顧了這些城市的歷史,也展望了它們及亞洲的未來。作家淵博的知識、細膩的觀察、生動的描寫、幽默的筆觸和深刻的思考賦予了《遠東行記》以獨特的魅力。?
本書內容包括:澒洞風塵十度春、立秋日茶肆聯句(周汝昌、凌道新)、和汝昌兄約謁工部草堂、奉和汝昌兄同謁工部草堂、奉和汝昌兄浣花溪之作、再和汝昌兄三首(存一)、回首京華憶舊逢、秋雨巴山霧緒新、漂泊西南十一春等。
“倭寇文學”是將明代“倭寇”這一歷史事件加以文學書寫的獨特題材類型,在中日兩國文學中皆頗具規模。而兩國作家所持完全不同的立場和視角,決定了兩國“倭寇文學”全然不同的觀照與描寫,由此形成了“中日視差”。本書通過分析兩國的“倭寇文學”,在歷史真相與文學想象之間,在史料記載與歷史注解之間,在國別與區域之間,深入考察其中存在的差異乃至錯位,從而有助于具體而又深刻地認識日本民族的歷史觀念與文化心理。
19191920年,45歲的毛姆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旅行:溯長江而上,由水旱兩路,途經重慶、成都、北京、沈陽、上海、香港等地。本書便是他此行后的杰作,共有58篇小文。但該文集不能算作傳統意義上的游記,而是一種建構于白描之上的思考。毛姆自己也說用可以寫小說的素材,連綴成一組中國之行的敘事。毛姆筆下,交織其間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爭鳴、障礙、沖突,足以引領我們開啟深沉思考。他拜訪了光耀學壇的哲學泰斗辜鴻銘、戲劇學者宋春舫、沉浸于個人精神世界的漢學家和那些游筆于青山綠水的仕子文人
本書通過一個英國醫生岱摩(后改名為“平西”)在大清國的數年游歷和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記錄下了晚晴帝國的風土人情、經濟方式和政治制度等,內含版畫插圖百余幅。在這本豐富有趣的書里,我們得以從一個歐洲人的新奇視角去觀察100多年前的中國,在他的眼中,當時中國的一切是那么新鮮而不可思議,大辮子、小腳、牌樓、獨輪篷車劫匪、四書五經、瓷器.....作者以輕松有趣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古老國家奇趨而豐富的生活畫面。
本書從文藝學的方法論問題入手,研究的問題既是文學,更是美學理論著作。除“導言”論述關于文藝學的方法論問題外,全書分為四章,分別論述:文學活動的審美本質,文學創作的藝術規律,文學作品的審美結構,文學接受的藝術規律,書中認為,文學活動的本質是審美,要在傳統的文學的再現說、表現說、實用說、客觀說四個本質論的基礎上,增加體驗說、自然說這兩種層面,并用美學的視角看文學,于文學之中發現美。書中童慶炳先生認為:方法比結論更重要。美學視角,應當是文學活動的美學視角,是“滿足人審美需要的活動”。這些觀點
本書采用接受美學、解釋學等方法研究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構成了他的四張面孔:20世紀80年代初的“形式主義者”—20世紀8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者—20世紀90年代的后結構主義者—21世紀的大眾文化批評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展現了中國當代文論發展史的一個側影。本書力求通過研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借鑒西方文論提供參考性建議。研究界緣何,又是如何接受西方文論,反映了中國文論面臨的問題。中國研究界出于發展本土文論的需要選
《中國婦女文學史》一書研究范圍覆蓋文學、史學、哲學、經學等眾多領域。作者一生著作甚多,本書整理了自上古至明代婦女文學的變遷,主要分為上古婦女文學、中古婦女文學、近世婦女文學三編,概述了各個時代婦女文學的盛衰情況,輯錄了具有代表性作品,并附以精辟的點評,另對班昭、徐淑、蔡琰、左棻、蘇蕙、武則天、薛濤、李清照、朱淑真等女性作者專章進行分析,生動再現了幾千年來婦女文學的發展歷程,肯定了婦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