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在對建黨百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及其演進歷程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探索在黨的建設不同歷史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演進軌跡、蘊含的發展規律,并結合時代演進特征展望話語發展取向,從而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的深入發展,在承傳賡續中深化民眾對人民性思想的認同,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設提供更多理論素材和實踐資源。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從特定的一維空間向多維空間轉變,空間轉向逐漸成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視角。西方理論界探討的“空間轉向”旨在恢復被時間遮蔽的空間維度,而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生成于主體對現實場域的內在體驗,空間形態的演變、空間結構的調整和空間生產方式的更替均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轉向產生影響。以時間轉向空間為理論視角,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由物理空間向社會空間和思想空間、由現實空間向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空間、由公共空間向個體空間轉變的理論內容、現實邏輯和實踐路徑,能夠展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本書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全書分為五章,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將大別山紅色文化和強軍價值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對大別山紅色文化內涵外延、形成發展、精神特質、基本特點及地位作用等作出了全新的概括和提煉,揭示了大別山紅色文化對建設強大軍隊的功能作用,提出了實現大別山紅色文化強軍價值的原則,明確了實現大別山紅色文化強軍價值的具體方法路徑,構建了大別山紅色文化強軍價值實現的評估體系。
本書立足教育模式構建的視角,以實現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層動態融合為出發點,以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模型與實踐范式的確立為主線,在深入挖掘國內外大數據及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闡釋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內涵與本質屬性,剖析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結構與功能。從認知、理論和操作等多個層面,探究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的內生動力,論證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的可能性根據和條件。通過揭示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各組織模塊之間的運行機理,提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應用系統模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標和任務、原則和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的新觀點,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本書以發展性、整體性的思維為指導,通過運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研究與闡釋相結合的方法,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總結與研究。本書著重總結、凝練和概括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規律、新原則、新矛盾、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并就新時
本書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探索延安精神之源、詮釋延安精神之魂,并結合時代特點強調: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精神的底色。
本書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重要論述的指導下,綜合對比中國與德國誠信價值觀教育,以理論分析為切入,關注現實生活與教育實踐,從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文化、制度環境等多角度分析了中國和德國兩個國家、中華民族和德意志民族兩個民族集體在誠信價值觀教育方面的異同。中國和德國在誠信價值觀教育方面具有較強的可對比性,由于中德兩國的歷史文化不同,誠信價值觀的源流也不同,進而導致兩國誠信價值觀教育理念的不同。近些年來,我國各種舉措的出臺、誠信教育的強化以及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中國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境界、精神風貌、精神力量的集中寫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新時代中國精神價值傳承”叢書選取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凝練形成的中國精神12種。叢書介紹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挖掘其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并將其置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以及在新時代傳承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東北抗聯精神》主要闡釋以楊靖宇、魏拯民、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馮仲云、趙一曼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東北抗日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本書緊扣黨中央對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依托中華民族豐厚優良的傳統文化,結合新時代的家風家教特征,將家庭教育中的孝道、禮儀、文化、婚戀、財富,以及人生觀等問題,從多角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書中引經據典,有聞名遐邇的歷史名人故事,更有新時代紅色家風家教智慧,從傳統好家風到新時代新要求,全書融知識性、思想性與實踐性于一體,是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新時代風尚的優良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