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可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七十一回為前半部分,寫魯智深、林沖、武松、宋江等各路英雄走上造反的道路,聚義梁山,打官軍,排座次。七十二到一百回為后半部分,寫梁山好漢受朝廷招安,成為官軍,南北征戰,征服遼國、平定方臘,最終英雄們或死或傷、漸漸離散、很少有人善終。作品“自古權奸害忠良,不容忠義立家邦”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留下一曲讓無數人扼腕嘆息、深沉思索的英雄悲歌。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寫武則天當政時代,秀才唐敖仕途失意,隨妻舅林之洋出海,遍歷四十多個國家。君子國,其人衣冠帶劍,樂于謙讓;白民國,個個相貌清俊、風流儒雅,實則不通文理;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以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以主外事;歷經種種奇事后,唐敖終有所悟,遁入仙山小蓬萊……后半部寫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為的故事。
本書是《西游記》的后續故事。故事承接在唐僧師徒四人過火焰山之后,寫孫悟空被鯖魚精所迷,撞入了“青青世界”。為了找尋秦始皇借驅山鐸子,也為了找尋師父唐僧的下落,孫悟空往返奔走,上下探索。最后,得到虛空主人的呼喚,才醒悟過來。及至他從“青青世界”這個假天地出來,走回到舊時山路上,恰好見到想吃唐僧的鯖魚精已變作一個小和尚,正在哄弄唐僧。于是,他一棒向小和尚打了下去,鯖魚現出尸首。
被譽為謀略寶典的《智囊》,堪稱古人謀略與智慧的結晶,誕生近400年經久不衰,時至今日享有盛譽。
明代末年,傳奇文學家馮夢龍已過天命之年,目睹天下動蕩不安,埋首搜集整理自夏商周至明代末年3000多年間,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以智取勝的 1308個歷史智慧故事,加以評述編撰成書,分為十部共二十八卷,是為《智囊》。
全書囊括識人用人、治理政務的智慧;轉危為安、避禍求福的智慧;安邦治國、理財治家的智慧;洞察真相、避免上當的智慧;借勢謀局、靈活應變的智慧;為人處事、事半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從涿鹿天下為視角,講述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它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五大部分。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使其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這版《三國演義》未經刪
《五雜組》,明謝肇淛著。謝肇淛,福建長樂人,字在杭,號武林、小草齋主人、山水勞人,萬歷二十年進士,著有《麈余》《文海披沙》等。《五雜組》是其最負盛名之作,全書共16卷,包括天部、地部各2卷,人部、物部、事部各4卷。天部記敘歲時、節氣、天象、風俗等;地部記敘地理沿革、往來交通等;人部、物部和事部則記載名人、軼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其內容廣大悉備,對研究明代歷史、社會風俗、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思想觀念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重慶酉陽縣小酉山下有石窟,薈萃古書千卷,秦末戰亂,有人在此避禍讀書,后世遂借酉陽逸典謂藏書多而奇。晚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所記,同樣繁雜而奇崛,仿佛是遍閱神秘的酉山藏書后所做的筆錄,此為酉陽雜俎之由來。
《酉陽雜俎》三十卷兼收并蓄,囊括天地,萬花筒般映射著大唐江山表里。從威肅的朝堂到熙攘的市井,從沙場鐵血到深閨柔情,仙佛妖魔,劍俠刺客,風土村俗,毛羽介鱗,它收盡了人間風流,又時時超脫萬象森羅的人間,涉入幽眇奇幻的異界宇宙。
古卷
本書作者是馮夢龍。該書初編于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一千兩百余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作者馮夢龍搜集子史經傳與筆記叢談中有關智慧的故事集成一編,是一部幫助人們排憂解難和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全書共分為上智、明智、察智、膽智...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本書是唐代詩人司空圖創作的一部古代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形式上由二十四首四言詩組成,因此又名“詩品二十四則”。其中把詩歌的藝術風格和意境分為雄渾、沖淡、纖依、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類,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韻語來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養和寫作手法。這二十四首詩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
本書又名《連城璧》,是清代李漁創作的世情小說集。兩集十八回。成書于清順治年間。小說在題材上不作依傍,均為自創,多寫俗人俗事,主人公有優伶、娼妓、商人、皂隸、村婦、財主、乞兒、無賴、秀才,舉人和官吏等。抨擊了封建道德觀念,但很少反映重大的時代社會問題。小說頗具喜劇色彩,而大旨歸于道德勸戒,善惡有報。故事新鮮奇特,結構單純,構思巧妙,情節引入,善于設置懸念,結局出奇不意,卻又在情理之中。人物配置也極為周人物在情節中均有不可變易的位置。語言通俗生動,詼諧風趣。但過分追求設奇而忽視細節描寫,說教亦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