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八章,依次介紹了職場新人寫公文材料的難點、寫公文材料時容易踩到的“坑”、從零開始接觸寫公文這件事的學習路徑、寫公文材料過程中遇到瓶頸時的處理方法、提高寫作效率的“葵花寶典”、長篇材料的寫作要點,以及寫作法定文種的過程中常見的誤區。
本書由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書記、主任黃守宏作序,收錄了劉應杰同志《關于調查研究問題》《關于講話文稿起草問題》《鄧小平同志的文風:文如其人》《我的讀書經歷與體會》等講述關于調查研究和文稿起草問題的文章。講述了怎樣做好調查研究、如何寫好調查報告,內容貼實,文字功底深厚。內容涉及文風、取材、選詞造句、文章結構、修辭手法等方面,以文學巨匠的高度再次對文章應該如何組織做了匯總。內容貼切,文字功底深厚,是為廣大讀者提供如何寫好調研報告的范本。
本書是一部詞典性質的工具書,收集了近 2000 條優質的公文標題,目的是幫助辦公室人員快速實現文稿升級改造。本書共分四編,前三編將公文標題分別按類型速查、用途與工作場景速查和主題速查進行編排,第一編包括比喻類、數字類、重復類和引用類等 9 類,第二編包括總結成績、分析問題、傳達學習、儀式致辭、統一思想和部署工作等 15 類,第三編包括組織、宣傳、人才、教育、作風、經濟和民生等 17 類;第四編是常見公文結構速查,針對《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規定的 15 種法定公文和日常工作
本書為第六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與應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分為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研究和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應用研究兩大部分,囊括了計算語言學發展特點等理論問題,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標注、轉寫等技術問題,運用漢語中介語語料庫進行詞典編纂、詞匯復雜性研究,以及生造詞對比研究、單一量詞研究、嵌偶詞研究等應用問題,反映了近年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研究的相關成果。
本書主要采用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結合寧夏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研究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寧夏社區語言的動態使用和變異情況。首先梳理寧夏言語社區語言研究的現狀,結合社會語言學的言語社區理論,劃分寧夏言語社區的類型并描述其特征。然后依據寧夏言語社區的類型,選取典型社區,分類調查言語社區居民語言能力、語言態度、方言與普通話的使用等情況。 其一,調查分析鄉村社區永寧納家戶村的語言文化。其二,調查銀川市城鎮社區的語言情況。主要調查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情況下、城鎮化社會背景下,銀川市民的語言狀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各地區有不同的方言。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既要克服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又要突破方言構成的壁壘,學習難度自然要比漢族更大一些。作者搜集整理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同胞運用普通話時,普遍存在的多種誤讀情況,便于讀者查找到自身的普通話語音問題,又針對少數民族讀者學習普通話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從聲韻調、語流音變等方面分析問題,提出了一些實用的技巧和科學的方法。這是一本能夠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快速學好普通話,運用好普通話,少走一些彎路的
本書由導論、漢英語言心理對比、漢英語言簡史及其對比、漢英語音對比、漢英詞匯對比、漢英語法對比、漢英語篇對比、漢英語用及修辭對比等八章組成,主要介紹漢英語言對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系統地分析漢語和英語在語言心理、語言發展史、文字、語音、詞匯、語法、語篇、語用、修辭和語言文化方面的異同。
外來詞作為語言接觸的結果之一解決了借方語言中的詞匯空缺問題,是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的見證者和體現者,既促進增強了借方語言的表達能力又對借入語產生了長遠影響。兩漢語言詞匯系統因共時層面的語言接觸引進了大量外來詞新質成員。《兩漢外來詞研究》立足于推進漢語詞匯史的發展研究,借鑒漢語詞匯史、語義學及詞典學等前沿理論,運用現代語料庫及歷史文獻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著力于兩漢外來詞系統的共時與歷時研究,既研究展現了漢語詞匯子系統的斷代本體特征,又面向漢語?圃~典研究了其應用價值,并且做了魏晉時期外來詞
互動語言學是近二十年來蓬勃發展的一個新興語言學流派。本書在互動語言學理論背景下對漢語口語語法問題做了全面系統研究。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理論與方法”,從宏觀層面系統介紹與梳理了“互動與互動研究”“互動與語法”“多模態與語法”等理論方法的發展流變。下篇為“描寫與分析”,從微觀層面探討不同層級的語法資源在言談互動中的序列位置、互動功能及多模態表現。通過一系列代表性的個案,一方面從不同側面揭示漢語口語語法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闡釋互動語言學理論在漢語分析中的具體運用。
福州格致中學的“小學”教師鍾德明發動格致中學(福建最早的教會學校)、文山書院等學校的師生在《戚林八音》的原有基礎上,共同編寫《加訂美全八音》。著作主要是全面整理,重新編排韻書,所附的研究論文是對《加訂美全八音》的作者、版本和編排體例加以分析,歸納聲韻調系統,同時將它和部分福州方言文獻比較,并和上古音系、中古音系以及現代福州(古田)方言比較,從中探討語音發展演變的規律,希望成果能對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工作做出添磚加瓦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