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俄國作家顧彼得上世紀五十年代所寫的一本回憶錄, 記錄了他在麗江這塊神奇、美麗而寧靜的土地上, 九年生活工作的所見所聞。麗江位于滇西北高原,在古代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與滇藏茶馬古道交匯處.在兩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圣潔的雪山,洶涌的大江,險峻的峽谷,茂密的森林; 還有清澈的湖泊和寬闊的壩子, 可謂是風景秀麗,歷史古老,民風淳樸,文化燦爛。
本書首先從德國浪漫派詩人編輯的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入手,從其形成、社會文化、藝術特質等角度進行考察,說明其歷史、文化及美學品格。接著具體分析了布倫塔諾、艾辛多夫、海涅三位詩人及其形成的新的詩歌流派,據此論證民歌對文人詩的哺育滋養。闡釋學告訴我們,文本的意義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會根據個人固有的“前理解”對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讀,而我們中國學人最根本的“前理解”就來自中國文化。于是筆者就想把這種本來無意識的潛在認知轉化為自覺的“對話”,以華夏民歌及中國詩史做參照,對上述的德
本書圍繞主人公艾斯泰爾夫人、弗勞姆夫人、年輕人瓦盧什卡等數位人物,開展了一系列碎片化的故事描述,呈現了匈牙利小錯真的混亂事件:一頭巨型鯨魚被馬戲團運送到城鎮上,圍觀者各自懷揣著不同的動機和意圖。不久之后,鎮上謠言四起,有消息傳稱,馬戰團的人正默默醞釀著一個邪惡的目的,受驚的市民緊緊抓住他們能找到的任何秩序的表現形式進行批判——音樂、宇宙論、法西斯主義等。
德國文學的偉大作品姍姍來遲:在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文學的經典時代之后,才有了我們現在算作世界文學的德國作品。這部小巧而富有啟發性的文學史追溯了這種延遲的發生。凡是文學史,都以呈述文學史貌為撰寫準繩,而《德意志文學簡史》的研究卻難得采取了一種嚴肅的辯爭方法,認為那些做日耳曼學的人,首先應當捫心自問:是否在文學研究中躲避了那個廣受詬病卻從未辨明的德意志性?是否在那些不愿看見的東西(比如遺忘和錯誤的判斷)面前下意識閉上了眼睛?史臘斐在《德意志文學簡史》中尋求建立一種全新的因果關系。
本書是一本19世紀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的現代詩集, 內容分為《惡之花》和《拾遺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 《惡之花》共139首, 包含1861年版的全部篇目和 1868年版的增補篇目, 如《致讀者》(1首), 《憂郁與理想》(85首), 《巴黎即景》(18首), 《酒》(5首), 《惡之花》(9首), 《反抗》(3首), 《死亡》(6首) 以及1868 年增補版篇目 (12首)。第二部分, 《拾遺集》增添《惡之花》以往譯本未收錄的22首詩作, 如《浪漫主義的日落》(1首), “禁詩”(
本書主要以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說為依托,重點解讀其文本如何將小說人物置于多重主體間關系當中并整合這些關系建構出“世界”圖景,進一步探析作品中對戰爭、不同族裔、性別、階層身份的思考。本書的總體框架以《號兵長》《無名的裘德》《林地居民》《遠離城囂》《卡斯特橋市長》以及援引部分詩歌,從19世紀全球化初步發展這一特定的歷史語境出發,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戰爭書寫”“不同族裔文化交往”“移民和冒險”“旅行書寫和鄉村旅游”。通過分析哈代小說中的新結構主義敘事,本書聚焦作品主題思想和不同敘事風格的相
《凱撒的精神:莎士比亞羅馬劇繹讀》聚焦于莎士比亞的《科利奧蘭納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三部羅馬劇,以政治哲學問題作為導引,以文本繹讀的方式逐幕逐場解說戲劇。通過細密的文本解析,本書充分展現出每部羅馬劇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戲劇意味;通過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等政治哲學家的對照閱讀,本書闡發了莎士比亞通過羅馬劇表達的政治哲學思考,比如何種政制好、共和制有何缺陷、榮譽是否至高的價值、榮譽是否需要與權謀結合、私人性的愛欲是否有意義等。本書將打開我們理解莎士比
《自由之路》是法國作家讓-保爾·薩特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包括《不惑之年》《緩期執行》和《痛心疾首》。這部長篇小說是對自由之路的思考與探索。薩特在這組小說中融入了自己在戰爭中獲得的新感受。他第一次將個人的處境與群體的處境聯系在一起,第一次將自由置于一定的社會制約之下,他試圖指出,作為一個社會人,在做出選擇時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考慮到對社會負責,因為個人的命運和社會的命運是無法分割的。
《不惑之年》:小說的中心人物馬蒂厄是個獨立不羈、崇尚自由的知識分子,而事實上他并
溫斯頓·丘吉爾和他的母親珍妮·杰羅姆之間跨越四十年的私人信件集,始于1881年丘吉爾6歲時,直到1921年珍妮去世。本書追溯了丘吉爾在情感、頭腦和政治上的成長。這是丘吉爾母子間的書信集第一次面向世人。他們長年的通信表現出驚人的親密感。只有面對母親,溫斯頓才會把他內心深處關于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對當時政界的看法,以及他早期嘗試構建的政治哲學和盤托出,珍妮則回應以旗鼓相當的見解。這部精彩的通信集,讓我們得以了解母子之間分享成功與失敗、愛與失望、喜悅與絕望的情感經歷。1941 年12 月,丘吉
《英國散文名篇選》為王佐良先生早年編譯的一部英國散文選集。全書以時間為軸,對英國不同時代的散文名作加以梳理,涵蓋十六世紀的史學類散文,十七世紀的隨筆、人物特寫,十八世紀的期刊論說和政論文,十九世紀的小品文和歷史著作,二十世紀的文論、游記、科普文等,內容廣博豐盈,文風平易而不平淡,既言之有物又言而有文。所選作品的創作時間跨度逾四百年,縱覽英國散文文體由始至盛的流變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