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充分展示轉型社會中國傳統價值、文化觀念和道德秩序搖搖欲墜所帶來的社會陣痛,探討了文學湘軍的精神命途與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闡釋了他們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靈成長。文學湘軍努力展示平凡個體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種種糾葛,揭示現代人面對社會急速變化所遭受種種尷尬的真實處境,他們推崇感性化、細節化的話語形態,反映底層人物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命運掙扎,他們往返于鄉士與都市、傳統與現代之間,既批判鄉村的落后、呼喚都市文明,又抵觸都市文明對于傳統農村的侵蝕與沖擊,努力重構地域經驗
《獻牛》是一部圍繞20世紀30年代印度農村和農民生活展開的長篇小說,被譽為描述“印度農民生活的大詩”。小說通過巧妙的情節安排和眾多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印度農村生活圖畫,揭示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中錯綜復雜的矛盾,與中國文學家魯迅描寫農村生活的小說有異曲同工之處。
1649年,大不列顛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決,歐洲政壇一片嘩然,德意志政治輿論鋪天蓋地。此后不久,格呂菲烏斯創作了《被弒的國王》。
戲劇情節始于午夜,終于午后三時。在不到一天的戲劇時間里,有費爾法克斯夫人等設法營救國王,亦有叛軍謀求處決過程萬無一失;各方政治勢力代表點評時局、各抒己見,歷代英國國王魂靈慨嘆世事、預言未來。而在一片人心惶惶中,戲劇的主人公查理一世卓然獨立,磊落從容,宛如基督耶穌慷慨殉道,終于把塵世之沉重的荊棘冠,變成永久不朽的榮譽之冠。
本書講述了虔誠的君士坦丁大帝戰勝異教徒僭主馬克森提烏斯的故事。作者阿旺西尼選取君士坦丁這一歷史人物, 并不僅為塑造英雄榜樣, 樹立君王典范, 更是將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神圣羅馬帝國納入君士坦丁的正統權力體系, 從而贊揚哈布斯堡皇朝的宗教與統治實踐。
本書的情節集中在克里奧帕特拉和安東尼一生的最后時刻。他們陷入了絕境。奧古斯都分別向兩人保證, 誰若犧牲對方, 誰就會得到三分之一的帝國或相應的權力。克里奧帕特拉率先設計置安東尼于死地。然而當她識破奧古斯都的保證不過是假象, 他不過是想讓她作為戰利品隨他凱旋羅馬時, 她擾亂了他的計劃, 直至英勇就義: “君主若死在亡國之前, 就須得死得偉大。”
本書主要分為七章,內容包括:敘事文本的語用學特征、敘事文本中的主體問題、敘事文本中自我中心成分的特征、自由間接話語研究、敘事文本中的事件、言語行為理論與敘事文本研究、敘事文本中的真值問題。具體內容包括:敘事學研究概述、國內敘事學研究的不足等。
本書是作家李偉才的散文作品集。書稿分為四輯,即品韻時光、閑情藝語、絲海夢尋、和禪心履痕。第一輯所選錄的散文與茶有關,表現出作者對茶的喜愛之情。第二輯選錄的是藝術題材方面的散文,表現出作者對晉江藝術特別是晉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本書的作者生于晉江,長與晉江,工作在晉江,而晉江又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故作者抒寫了許多與“海絲”有關的散文,這些散文被編錄第三輯。第四輯選錄的散文是以山水旅行和心旅禪思方面為主的。
本書是作者2016年至2022年間創作現代詩與近體詩的合集,分為“家有考生”“父母喬遷”“著書立說”“本命年”“體裁漸豐”“知天命”等六大板塊,以古運河邊的春夏秋冬節氣變化為主線,按親情、贈答、旅行等分類,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詩歌體裁豐富,包括絕句、律詩、古風、長短句和現代詩等多種形式。作者將自己經歷風霜雨雪、體會陰陽消長、陪伴花開葉落、感受歲月滄桑的深切體驗,用詩歌這樣的形式表達出來,他在傳統文化中追尋人生答案,也期待將自己的所思所感傳遞給更多的青年學生。
本書為紀實性文學作品,全書敘述了擁有“莊家外婆”“趙主任”“莊家姆媽”“莊家阿嫂”“莊師母” “老趙”等各種稱呼的外婆的人生故事,情節曲折跌宕、精彩紛呈。月湖的超級外婆遭遇了人生三大最不幸的事件,幼年喪父、中年喪夫、晚年喪子,但依然成為全國先進個人;她當月湖居委會主任業績出色,后來被破格留用到75歲才退休;她目不識丁,沒有讀過“四書五經”,更講不出儒家道義,但她一生的言行處處滲透著仁愛品德與生存智慧。全書通過一個個故事,體現了外婆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樸素情感。
本書回顧80后作家出道以來二十余年的歷史,認為80后文學是理解這代人的精神窗口,也是這代人獻給世界的精神財富。本書系統研究十余位80后作家,以聚木成林、匯涓成海的方式,探究這代人的生命體驗和精神特質,反思青年作家如何潛入傳統,求真問道,在熙攘之世,修己度人,傳承人文精神,賡續文學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