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找斑鳩》《伐木者》《野鴨》《修剪》《山頂上的春天總是比別處短一些》《南風嶺上的樹》《墓園里的泥土和別處的泥土是一樣的》《跳羚》《回家的路》《玻璃》《橘子在曲阜火車站的一種吃法》等。
本書為作家施灝散文作品集。書稿精選了作者自2013年以來創作的近百篇散文。散文作品主要表現對工作、學習、交友等生活現狀的哲思,對長輩、親人關愛之情的感恩,對文學、電影等文藝作品的解析,包括《今日,品江行晨暮之美》《謝謝你們給我的美好瞬間》《黑夜中的璀璨》等優秀文章。語言親切感人,情感豐富,略帶詼諧,內容涉及面廣,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作者不斷自我反省與自勉進步的心路歷程。
本書集錄作者近幾十年的詩歌作品,主要有紀游、紀學、紀事、贈答、懷人、雜詩諸作,另有若干小詞。作者祖籍桐城,家傳詩學,在學術研究之余,喜事吟詠,其所做詩充發揮詩歌書寫日常,吟詠情性的功能,淵懿典雅,有稗詩教,尤其“紀學”詩品學論文最見學人特色,“贈答”“懷人”諸詩對象亦多為學界中人,或追慕先賢,或同輩往來,或勉勵后學,暢敘詩歌之情,頗得學問之樂,是一部較有代表性的學人詩集。
吃飯,是每個人一生中最普通、卻也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做飯,是決定吃飯是否溫馨快樂的第一步。如何應季應景地選擇食材?如何讓每頓飯都在口味、營養和氛圍上達到最佳?如何在簡簡單單的鍋碗灶臺之間,感受到古人的善根慧心和今人的科學與智性?這本書正是為解答這些問題而生。《如法而食》告訴我們應該吃什么、怎么吃,也傳遞了中式飲食的藝術,作者對飲食的感悟,以及從簡單食事中得到的人生哲理。本書內容有趣,(除個別章節外)全書文筆優美,啟發性強,契合當代人健康生活理念,對提升飲食理念甚至提升生活質量,都有很強的
新世紀散文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0年,但經歷的變革、發生的變化、面臨的挑戰都是少有的。面對開創新局面的迫切性,新世紀散文詩有許多新現象值得關注和研究。 本書承擔的使命即站在文化建設的高度,梳理全國重要散文詩作家的寫作歷史、特色,為深入研討新世紀文學發展提供文本。 散文詩是新詩的一體,其要做大做強,必須在“詩”這個核心上下功夫。而在以往的一段時間里,散文詩的這種規定性是被疏忽的。 本書將精選100位代表性作家的經典作整理入冊。特色體現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強化“詩”的內質與鮮活話語以及在
本書梳理并概括中國現代小品散文發展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揭示了現代小品散文的審美原則與詩性智慧、個人主義與自我表現、鄉土情結與家國想象等特征,重點分析魯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等十二位代表性散文家的個人生平與創作成就、散文思想與藝術特征的復雜關系,揭示各散文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及現代散文對當代文學的影響。書稿將十二位作家的創作特點加以歸納,諸如魯迅的創造性、周作人的多樣化、朱自清的靈魂美、冰心的清純美、俞平伯的文學味、林語堂的幽默感、徐志摩的風致美、郁達夫的情感性、梁實秋的生活化
本書是作家沈嘉祿先生書寫上海這座城市的一部隨筆集,分城市的密碼不可改寫的劇情變焦鏡里的群像味覺引導人生和愛上這座城五部分,上海人并沒有顯著的特征,不是城市人,連小市民也算不上。上海城市精神中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特點,這是歷史的賜予,也是上海人的品性和族群印記。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上海人與外來移民不期而遇,并肩而行,撩下歷史的包袱,從磨難與挫折中懂得了擔當與尊重,也懂得了激流勇退、敢為人先。解析上海人,作者認為不能繞過讓上海人驕傲或尷尬的歷史,不能隨意改寫造成上海集體性格和市民生態的內在邏輯
內容簡介:
巖層書系《青春文學》系列自2012年起每年出版一本,至今已有10年。所選作品為當年度最有代表性的青年文學作品。作者年齡基本在1980年以后。重點遴選當年重量級的文學雜志,選錄篇目追求青年作家的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夠反映該年度青年作家隊伍最主要的創作流派、題材熱點和藝術形式上的微妙變化。《青春文學》年選出版以來,在業界反響良好,受到了專家讀者的一致肯定,彰顯了青年文學編輯室的眼光和文學追求。巖層年從編選中發掘新人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