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最愛交朋友了!她有很多好朋友,小黃狗、魚兒、小雞、小螞蟻……有一天,瑩瑩遇到了漂亮的蝴蝶,想把它們捉回家。后來,經過小鳥的勸說,瑩瑩放走了小蝴蝶,她終于明白了怎樣與動物朋友們相處。
本書從孩子們喜愛的魚著手,以我國各地淡水中都有分布的螃皺為主人公,通過它的妙趣橫生的歷險故事,引導孩子們了解常見水生生物的形象和特點。同時,作品通過講述小螃皺歷險又回到大自然的經歷,向孩子們傳達從身邊做起,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
一個小小的面團兒有著七十二變,不僅能變成饅頭、花卷、油條、面條,還能變成膠東大餑餑、煎餅、月餅、餃子等。在面團兒家族的變身比賽中,它們各展所長,團結合作,展現出中華面食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打開本書,讓我們一起來觀賞這場熱鬧非凡的比賽吧!
本書是一本19世紀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的現代詩集, 內容分為《惡之花》和《拾遺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 《惡之花》共139首, 包含1861年版的全部篇目和 1868年版的增補篇目, 如《致讀者》(1首), 《憂郁與理想》(85首), 《巴黎即景》(18首), 《酒》(5首), 《惡之花》(9首), 《反抗》(3首), 《死亡》(6首) 以及1868 年增補版篇目 (12首)。第二部分, 《拾遺集》增添《惡之花》以往譯本未收錄的22首詩作, 如《浪漫主義的日落》(1首), “禁詩”(
本書主體部分分為五章,圍繞中國網絡文學數字敘事,按照“中國網絡文學的故事本質”“中國網絡文學在什么環境下講故事”“中國網絡文學在講述什么樣的故事”“中國網絡文學如何講故事”以及“網絡文學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基本思路,剖析了網絡文學的敘事環境,敘事內容與特征,敘事主體、敘事動機和敘事行為,展望網絡文學數字敘事的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探討中國網絡文學持續發展、影響力繼續提升以及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的措施保障。
本書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寫就的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社戲》《不周山》等15篇。1930年1月作者抽去《不周山》(后改名《補天》, 收入《故事新編》), 即為現在通行版本。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100周年, 我們推出《吶喊》(出版百年紀念版), 附以著名畫家豐子愷為《吶喊》創作的169幅插圖, 紀念這部偉大的小說集, 紀念永遠的大先生。
本書由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恒夫、寧夏師范學院副教授劉衍青主編。在中國皮影木偶戲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背景下,如何將它們保護起來、傳承下去并使其不永逝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將這些寶貴的劇本資料整理出來,將為學術界提供一份原始戲劇的資料,為我國的文化寶藏增添一份新的獨特的藏品。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重大文化積累價值,對于整理、保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金一瀟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機械工程學士、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商學院管理學碩士,水問中西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本書精選并翻譯了100首英文古典詩,包括雪萊、濟慈、莎士比亞等的作品,譯文在尊重原詩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通俗、通順,同時又兼具古典詩的韻味,讀來頗有美感。本書適合小學及以上水平的讀者閱讀,能夠有效幫助讀者提高對詩歌語言特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和英語語感,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本書內容講述: 1956年10月4日, 一個叫素錦 (為信主及家人諱, 對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作了處理) 的女子踏上了從上海到香港的旅程, 她要去尋找自己三個孩子的爸爸。各種陰差陽錯, 她就此留港二十年。素錦和妹妹素美, 把這二十年的光陰, 以工筆畫的方式, 留在了文字里。從1956年10月5日第一封開始, 到1975年12月12日最后一封信結束, 總計三百全封, 近四十萬字。通過這些書信, 我們能看到素錦在香港的生活變遷與喜怒哀樂, 感受到一個母親的隱忍煎熬及堅持。這些書信, 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