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講述: 1956年10月4日, 一個叫素錦 (為信主及家人諱, 對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作了處理) 的女子踏上了從上海到香港的旅程, 她要去尋找自己三個孩子的爸爸。各種陰差陽錯, 她就此留港二十年。素錦和妹妹素美, 把這二十年的光陰, 以工筆畫的方式, 留在了文字里。從1956年10月5日第一封開始, 到1975年12月12日最后一封信結束, 總計三百全封, 近四十萬字。通過這些書信, 我們能看到素錦在香港的生活變遷與喜怒哀樂, 感受到一個母親的隱忍煎熬及堅持。這些書信, 能讓
本書是美國《紐約客》雜志資深編輯瑪麗諾里斯女士所撰寫的一本散文。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回憶了與自己整個人生深度糾纏在一起的希臘文化。在書中,作者通過兩條主線探討這段回憶。其一是自己學習希臘語的經歷,在這條主線中,作者不僅發現這門古老的語言仍然以各種形式在現代人日常交流的語言中煥發生機,而且學習這門語言的過程也為作者帶來了許多樂趣。例如作者用大量篇幅討論了荷馬史詩中關于顏色的詞匯,并將這些詞匯與英文進行對比,展示了希臘語獨特的魅力。而在自己遭遇職業危機時,她參加的古希臘語戲劇表演也讓她獲得了慰藉
安妮·埃爾諾以其簡潔、質樸的風格,記錄了一顆完全被激情吞噬的人心的欲望和卑微。她模糊了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試圖描繪她與一個已婚男人之間兩年的情感和身體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句話、每一件事、每一個人,要么都與她的愛人產生關聯,要么她都漠不關心。埃爾諾以勇氣和精確性,尋求一個完全為他人而存在的時代背后的真相。
她五十多歲,開始和一個比她年輕三十歲的男人約會。他離開了同齡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愛著她。但這段親密的愛情插曲同時也是政治性的,在街頭、餐館和沙灘,他們總是遭受惡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時代的丑聞女孩,不過現在已完全不感到羞恥,反而有了解脫的感覺。在某種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經的美麗,而她只是在重復她的過去。盡管他是她的天使,喚起了過去,讓過去永遠存在,但這對未來有何意義?
《年輕男人》不是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歷經悠悠歲月,戰勝了階層歧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之后的強大
六月的一個星期日,中午剛過,我的父親想要殺死我的母親……本書以這個在作者十二歲那年發生的駭人場景開篇。此后,在家庭中這件可怕的事情從未被提及,埃爾諾被迫在余生中獨自應對她的恐懼和羞恥。 在本書中,安妮·埃爾諾以文學家的豐富情感和銳利眼光,對生活經驗和暴力記憶的力量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思,展示出對生活的洞察如何成為寫作的動力。
本書是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王云平近年來關于我國產業體系建設和產業政策的相關研究成果。全書共分為十章,涉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創新型企業作用、建立新型產業結構、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應對全球產業鏈安全保障機制等內容,是作者及其研究團隊近年的重要研究課題,具有較好學術價值,對推進新時期產業政策研究具體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分春館詞話》,一為《分春館詞話補遺》,一為《宋詞選析》。
《分春館詞話》是朱庸齋先生一生創作和研究的心血結晶,一是教人如何讀詞,二是教人如何作詞,這是歷代詞話從未達到的成就。同王國維、顧隨以西方文藝美學觀審視歷代詞作不同,此詞話強調實踐、貼近傳統,字字皆出于個人的體悟,堪稱填詞理論之大成,傳統詞話之絕唱。
《分春館詞話補遺》,為評騭當代詩詞的文字和指導弟子填詞所作的批語。自由表達,平等討論,暢舒己見,可體現朱庸齋先生的文學批評思想。
本書第一部分是山居詩集, 共收納作者近年來創作的約300余篇山居詩詞。作品意境幽遠、空靈清寂、格律嚴謹。描繪了松月花云、高士知己、桃園洞天等諸多景象, 還有觀雨、撫琴、采藥、品茶、聽云等諸多雅事。《山居詩語》第二部分是21篇山水游記, 通過描寫主人公在名山大川的旅游經歷, 文筆清新有趣, 反映了山水田園居住的怡然自得的狀態。《山居詩語》中的詩詞具有濃厚的美學內涵和風雅的文人情懷, 標題的設計獨具匠心, 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特征, 可以為詩歌愛好者、書畫愛好者和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借鑒和參
本書為詩詞集,主要內容為四百余首詩詞曲賦,包括七律、五律、詞和小賦等體裁,并附錄了幾篇詩詞評論文章。本書詩詞按主題分為時代風云、情系河山、詩畫田園、感事抒懷、七彩人生等五大部分,詩詞的內容主要是歌頌祖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和大好河山,抒發人生感悟以及友誼交游等,還收錄了部分詩友的評論及作者對詩友的部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