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中國戲劇通史的奠基人——周貽白、周貽白戲劇史著概覽、周貽白的戲劇觀、周貽白與20世紀中國戲劇史學等。
熱愛且了解香港電影的韓國知名電影記者、影評人朱晟徹,將從業逾20年間數十次前往香港尋訪張國榮足跡的珍貴資訊、曾與張國榮合作且關系密切的相關人員訪談,以關于張國榮,我想到的……12個關鍵字為線,與張國榮的作品世界和人生故事串聯,完成此部對哥哥張國榮表達遲來的告白的致敬之作這是張國榮與朱晟徹的故事,也是張國榮與每一個記得、喜歡、懷念他的人的故事。
吳梅先生是中國傳統戲劇理論的集大成者。在大學執教期間,他培養了大量學有所成的戲曲研究家和教育家,而且在文學上有多方面成就,在戲曲創作、研究與教學方面成就尤為突出,被譽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學大師”。本書稿精選了四五十篇學術論文,吳對梅研究現狀作綜述,從資料論著、文學創作、戲曲理論、生平軼事、教育意義、其他研究等方面對其進行述評,從多方面展現了吳梅教授的學術成果,對認識吳梅教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赤腳醫生曾是具有中國特色、植根于廣大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者,在維護農村群眾健康方面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一度在國內和國際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長篇報告文學《懸壺山河》,以歷史的視角,縱橫捭闔,全景式展現了我國赤腳醫生昨世和今生的歷史畫卷:以生動的故事,深入淺出,揮寫出一部感天動地、精誠大醫的當代史詩。 深入生活,厚積薄發,是一個作家的創作規律,作家史懷寶曾先后在山東、廣東、北京國家審計機關深入生活15年,創作出上百萬字的長篇暢銷小說《審計風暴》系列,一度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他以國家
梅鼎祚是明末著名的文獻學家、詩人、戲曲家,他一生著述繁多,交往廣泛,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然自清代以來,學界對其注意力明顯不夠,研究者不多,尤其對其生平之研究更為罕見。徐朔方先生所編《梅鼎祚年譜》篳路藍縷之功不可或沒,然其不足之處亦甚明顯。因此,重編梅鼎祚年譜,以補正徐譜之不足乃至舛誤,以期進一步推進對梅鼎祚其人的研究,甚有必要。
《三蘇年譜》六十一卷,二百馀萬字,是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的合譜。孔凡禮先生歷時二十年寫成《蘇軾年譜》,六年寫成《蘇轍年譜》,四年寫成《蘇洵年譜》,經刪補后合三書為一,總名三蘇年譜,可謂一生研究心血之結晶。是譜從三蘇作品入手,廣泛采錄宋代史書、筆記、詩話等材料,巨細靡遺,逐一辨析,同時融匯了大量關于三蘇行實及作品寫作時間的考訂成果,旨在全面記述三蘇事跡。今在原版基礎上重作修訂,力求以更精更新的面貌,呈現這一三蘇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
國內對胡適的認識和研究,從批判胡適反動思想到改革開放后重新認識與評價胡適,再到后來胡適研究專題學科的興起,幾經浪潮起伏。復旦大學學者朱文華教授深入參與了后半程,成為胡適再認識再研究的有力推動者,學界影響深遠。 本書是朱文華教授研究胡適的主要成果。全書用事實和史料來論述胡適的文學主張、思想特質與治學方法,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為讀者厘清胡適的是非功過,重審近現代學人的文化使命感與民族反省精神。
本書共九章,內容包括:虎丘大會、朝堂水火、長歌當哭、甲申之變、半年詹事、乙酉避難、劫后訪舊、無奈仕清、梅村遺恨。
朱自清先生進入清華后,學問日進,聲望漸高,如魚得水,成為清華園的中堅力量。清華大學南遷,朱自清先生也開始了他長達九年的西南聯大教學生涯。本書重點介紹了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大時的教學生活、創作研究、師友之誼、家庭漂泊、窮困掙扎、思想信念等。讀者可以跟隨作者的筆觸,走近文學巨人——朱自清,加深對他的了解和認識。
朱自清先生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到浙江一師任教。本書由此開始,以朱自清在這段時間的文學創作為切入口,綜合文本研究、資料旁證,追尋朱自清先生在江南五年的足跡。詳細考證了他在這段時期的工作、生活、創作、交友以及心路歷程。主要包括在浙江一師、揚州省立八中、上海中國公學、春暉中學等校任職的經歷,以及在臺州、溫州的游歷。這段時間,朱自清結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是他投身教育界的開始,也是他文學創作的起點,在其人生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