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卷,三卷內容分別對寧波、前灣新區、慈溪三個地區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及與周邊的關系處理等給與關注和深刻思考,每卷包含作者不同時期所著寫的3~5篇文章。本書對寧波乃至浙江灣區經濟的發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并可為同類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借鑒。本書吸收了近期前沿經濟理論,更密切結合區域實際,反映本地干群心聲,前瞻區域發展前景,是十分接地氣的著作,適合區域經濟研究愛好者、前灣新區范圍內綜合管理者閱讀參考。
本書以湖南強省會戰略為切入點,旨在研究新時代強省會戰略的相關重大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首先,分析了新時代強省會戰略的出場邏輯以及相關重大問題,接著分析了湖南強省會戰略實施的背景意義、現實基礎與總體構想,接著從強功能、強實體、強消費、強服務、強平臺、強業態、強創新、強人才、強治理、強文化等十個方面,將長沙與2021年GDP排名前十位的省會城市進行全方位實證比較,找出省會長沙發展的優勢、短板與差距,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此項研究成果將為當前湖南強省會戰略的實施提供的理論支撐與實踐啟示。
廖東聲,漢族,廣西平南人,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管理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美國肯塔基大學訪問學者,廣西“十百千”拔尖會計人才“十百”層次學術類人才,廣西民族大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國別研究基地主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各1項,主持廣西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級重大課題3項,出版專著4部,主編教材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獲廣西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
國際減貧是瀾湄地區合作的重要內容。云南作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一直在瀾湄地區國際減貧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書首先簡述云南參與瀾湄合作機制下國際減貧開發合作研究的背景及意義,其次揭示瀾湄地區貧困現狀及其對國際減貧開發合作的需求,再次分析瀾湄地區國際減貧開發合作機制的現狀及啟示,然后分析云南參與瀾湄合作機制下國際減貧開發合作的機遇與挑戰,最后提出云南參與瀾湄合作機制下國際減貧開發合作的對策建議。
本書首先對創新經濟理論做了闡述,其次講述了創新型經濟圈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創新型經濟圈的創新主體研究、創新型經濟圈的知識交流機制,最后探討了中國創新型經濟圈及其構建。
本書針對我國生活消費領域的低碳化激勵不足、效率不高,缺乏系統化的長效激勵機制和創新性的制度設計以及有效常態化的引導等問題,旨在有效挖掘居民生活領域的巨大減碳潛力,從多元動機與柔性“助推”視角對城市居民自愿減碳行為驅動機理及引導策略進行深入研究。第一部分即上篇“多元動機視角下城市居民自愿減碳行為驅動機理研究”。該部分首先從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多學科視角探明自愿減碳行為的內涵、特征、類型和影響因素,分析居民自愿減碳行為實施現狀、困境及其根源。以“認知-情感-動機-行為”為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是中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為踐行新時代中國外交戰略而創立的新舉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本書以中國與中歐、東南歐和波羅的海三大次區域合作為線索,基于深入、詳實的中東歐區域與國別研究,探討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模式的特點與前景,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深化合作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巨大成就。歐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參與者,中歐學術和智庫交流是促進雙方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本書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過去、現狀和未來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歷史、考古、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本書由中國和歐洲學者共同完成,不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塞浦路斯歐洲大學之間長期友誼和合作關系的見證,也是中歐智庫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具體成果。
《新形勢下中非經濟合作研究》一書探究中國和非洲國家在國際形勢變化背景下如何深化經濟層面合作這一問題。該書較為全面地分析了中非產業對接和產能合作、中非能源資源合作、中非投資合作、中非藍色經濟合作四個方面的機遇和挑戰,并相應提出了對策建議。
本書通過描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歷史演變軌跡,首先在歷史回顧、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剖析了2009-2021年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實現12連降的原因,分析了新發展階段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面臨的困境與機遇;其次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結合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及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嘗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發展一體化理論;并對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從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治理等維度構筑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對策;最后從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價值旨向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