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稱“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通俗易懂,有“詩魔”“詩王”之稱。年輕時,他懷著“兼濟天下”的抱負,直言諫上,創作了大批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多次貶謫后,寄情山水。他一生創作了三千多首詩,其中《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等極負盛名。本書以時間為軸,用細膩的文筆還原了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現了他雖歷經坎坷卻堅強不屈、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時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老杜”。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少年時代過著較為富足的游歷生活,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為實現心中的抱負,他來到長安,然而多數努力付諸流水。安史之亂爆發后,他雖然四處漂泊,但依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本書詳盡地展現了杜甫曲折的一生,生動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而衰、急遽轉變的社會現實。
1.《宋詞一闋話古今(典藏版)》以宋詞為切入點,通過宋詞背后的故事,將詩詞歌賦、名人典故、歷史知識等串聯成一張有機的大網。2.一根主線串起兩宋詞人,支線輻射上下五千年。3.全書氣勢恢宏、語言幽默,通過詩詞與歷史映照現實與人生,令讀者感同身受、不忍釋卷、拍案叫絕!4.從學齡兒童到成年人,從原本畏懼詩詞與歷史的人到文學歷史愛好者,都能從中找到興趣點。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又漫游歐洲五國。著有《歐游雜記》《倫敦雜記》兩部游記,這兩部作品以寫景為主,再現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蒼茫異國他鄉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本書作者將帶領讀者走進朱自清時代的歐洲,讓今天的人們對歷史、自然、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本書以散文體裁,追尋朱自清先生游學歐洲的足跡。以朱自清在這段時間的游學路線為切入口,綜合文本研究、資料旁證等手段,詳細考證了他在這段時期的學習、游歷、交友以及心路歷程。主要包括自哈爾濱、西伯利亞到西歐路上見聞,在英國
蘇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宋代是一位極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文學家,又是一位出色的學者和政治家,他在北宋中后期的文壇、學界和元祐政治當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蘇轍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宋代士大夫的一些普遍特點,代表了有宋一代士大夫的普遍心態,他在政治、文學、學術方面的諸多表現,也與宋型文人的特點相吻合。因此論著把蘇轍統攝于“宋型文化”的視閾下以作觀照,對他作了全方位的研究,從宋型文化到蘇轍意義的再發現、蘇轍承載之文化淵源與時代背景、蘇轍與士大夫政治、蘇轍與宋代學術、蘇轍與宋型文學諸方面較為系統地考察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陳尚君的《我認識的唐朝詩人》,文共30篇,前25篇是寫一個詩人或者聞名詩人的人生一段,后5篇是一篇寫幾位詩人的,比如詩人家族、宰相詩人、詩人夫妻,等。全書涉及詩人五十余位,作者立體而全面地勾勒出唐代詩人真實人生的畫卷,介紹詩人不同的生命歷程和詩歌成就,同時就詩人走過的悲歡人生解說他們的作品。
1916年,18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隨后就讀了哲學系。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所作《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直至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在清華大學度過了他最后的日子。本書作者采用隨筆、漫評的形式,為我們詳細講解了朱自清在清華大學的教學、創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素有“東海名郡”之譽的連云港市古城海州,是文壇大師朱自清的誕生地,更是其祖輩父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他從這里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江南的書香門第之家。作為朱家長子的他從小被長輩給予了極大期望,特別是在學業上,朱自清自小受到身在官場的父親嚴厲督促,因此,在古詩文和國學方面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1916年,中學畢業的朱自清,不顧秉承傳統文化的父親反對,擅自報考了北京大學的預科招考。雖然數學成績是零分,但朱自清出色的才華,卻讓他贏得了被北大破格錄取的機會。 本書為“朱
本書涉及的朱自清生平,時間從1940年至1946年,朱自清斷斷續續在成都度過了近兩年窘迫而快樂的時光。那時成都的抗日救亡活動如火如荼,朱自清與葉圣陶、李公樸參加成都反法西斯的火炬大游行、抗日大游行,到成都的大、中學講演,還常常與巴金、李劫人、葉圣陶、徐仲舒、謝文炳、呂叔湘諸先生相聚,或交流創作,互探疑義,或討論時事,共商文運。全書引證豐富,推論合理,大致還原了朱自清在這一時期的生活軌跡。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在對商景蘭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為其寫作傳記,旨在對其人生經歷中具有典型意義和重大影響的事件進行深入發掘和嚴密考證;下編是對商景蘭文學成就的評介,探討其對女性詩詞創作的繼承與開拓,并探索其婚姻觀念、才德觀念和遺民意識,借以了解處在歷史變革時期的知識女性的探索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