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要在經濟理論上做出原創性重大貢獻,經濟理論與發展實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是,這一過程并不是自動、必然完成的,從發展實踐的總結、提煉,到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還需要無數理論工作者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中國經濟學自形成起,在不斷發展中就需要滿足多方面的要求,中國經濟學人亦由此肩負著多方面的使命!吨袊洕鷮W手冊》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系統理論總結,是具有理論創新性的經濟學,不僅是指引和解釋中國經濟實踐的經濟理論,也是發展中國家實
本書基于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立足河北省重點產業發展現狀,以河北省各設區市及雄安新區科技園為科技創新研究空間載體,鏡鑒國內外優秀科技園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基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知識產權統計年報》及河北省科技統計數據,構建指標體系,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定性、定量分析河北省科技園創新生態發展情況,探索了推動河北省科技園區創新生態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從政策體系、數據標準、行業規范、成果轉化、金融支持、人才引留、中介服務等十五個方面推動形成有機關聯、開放合
“通過規劃引領發展、化解挑戰。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是中國共產黨推動發展、實現發展的成功經驗!北緯灾袊伯a黨始終“把握歷史趨勢、掌握歷史主動”為主線,探究“五年規劃”的理論資源、制度邏輯、總體原則及基本經驗。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中國性”與“世界性”結合,以世界發展規劃“由興而衰”的根源為問題起點,在時空對比中探求中國“五年規劃”的“長青奧秘”;二是“史料”與“評析”結合,“五年規劃”的史料文獻是研究的基礎,重點是對史料做整體性洞察及邏輯
本書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國家有關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實施方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重點針對經濟增長與擴大內需、改革開放與激發活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數字經濟與智能治理、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等領域,全面跟蹤“十四五”規劃年度實施情況,梳理主要政策措施,分析前沿實踐和發展趨勢,客觀評價進展成效,深入總結經驗做法。在分析困難挑戰基礎上,立足國情,借鑒國內外經驗,著眼未來尋求超越,提
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是一種行為規范,之所以被遵循,是因為其背后存在著傳統文化所孕育的價值理性和風俗習慣。它們構成了倫理規范被遵循的內在動機。本書以意義體系——倫理規范——行為模式的行為邏輯為邏輯主線,以反實證為主要方法,探討市場經濟的經濟理性對意義體系的消解、對倫理規范效力的弱化、進而對行為模式的改變。以這一邏輯為軸線,一方面探討家庭倫理的政治穩定功能的弱化對政治秩序的影響,另一方面探討意義體系的解構及其對現代社會的深層影響。
本書聚焦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國家庭財富積累機制,從數量效應(儲蓄)和價格效應(資本損益)兩方面對中國家庭財富積累現狀及路徑進行分析。通過理論模型推導和實證研究分析,探究預防性儲蓄和房價波動對家庭財富積累的貢獻度,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提供參照依據。
借助經濟全球化發展開放型經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主要經驗。近年來,發達國家以經濟全球化導致國內收入分配矛盾激化為由,掀起以調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國際經貿規則、對華貿易摩擦和科技封鎖為特征的逆全球化浪潮,對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及經濟效益產生巨大沖擊。 作為應對,中國政府做出調整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建設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大戰略部署,在推動貿易投資多元化、優化國內營商環境、增強全球治理體系話語權、暢通國內大循環等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距
第三方市場合作是“一帶一路合作的新形式、新舉措,本書從理論基礎、合作動因等入手,探索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機制化建設路徑,并深入探討第三方市場合作面臨的挑戰與應對及其發展前景,以推動“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與多邊機制建設。
本書從儲蓄、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勞動人口年齡結構與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養老保障、生育政策調整與人力資本投資等方面系統研究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并提出開拓未來人口紅利、保持經濟增長的對策建議,相關研究成果對于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全書共分十一章,相關章節的內容如下:第一章介紹了課題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第二章通過歷史數據分析了中國人口老齡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現狀、發展趨勢、基本征以及形成原因;第三章研究了人口老齡化的儲蓄效應;第四章考察了人
本書稿由江蘇省慈善總會和南京大學江蘇慈善研究院組織編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是全社會共享發展成果和共擔社會風險。第三次分配是新時代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 也是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共同富裕背景下, 第三次分配不是被動、獨自地填補其他分配層次留下的空白, 而是需要更多地通過主動的機制融合來促進其他分配層次內擴、優化以彌合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