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聞“緣”又“圓”》這本書,堅持真實、樸實、平實的寫作三原則。從頭至尾,每一個故事、每一段經歷,都是真實的;語言風格上,力求明白如話,通俗易懂接地氣,是樸實的;同時,就“案”說理,由淺入深,盡力體現獨特的思想見解,讓讀者開卷以后,或多或少有所收益。
本書講述: 邵洵美, 魯迅筆下的“富家翁女婿”, 與徐志摩并稱為“詩壇雙璧”, 享譽海上的“文壇孟嘗君”, 死后卻備受非議和冷落。其女邵綃紅歷經十年傾心打造此書, 解密一個真實的邵洵美, 許多資料均屬首次披露, 出版后廣收好評。其后作者又多次向與父親同時代的文壇前輩采訪, 搜佚拾遺, 訂訛糾錯, 遂又曾于本社再版增訂本。最近邵綃紅對部分章節進行了調整和改寫, 對其中一些當時記錄未詳或舛誤進行了修正和增益, 使全書更具權威性和歷史價值。
名城離不開名人,一座城市的聲名總是與一批彰顯文化的社會著名人物的名字緊密相連,這些名字從某種程度上代言了這座城市。天津作為我國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名人輩出的城市。他們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形成了大量珍貴的名人檔案。天津市檔案館早在1994年就開始了名人檔案的收集工作,作者多年參與其中,先后征集到馬三立、駱玉笙、王玉磐、王毓寶等400余名杰出人才的檔案資料。內容涉及其在生活、工作及社會活動中形成的書信、日記、筆記、論文、專著、自傳、演講稿、證書、獎杯、獎章、照片、錄音、音像等,在征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鹽官人。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梁啟超稱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王國維,自1877年底出生起至1898年春離開海寧,前往上海任職,這幾乎占據其生命前半生的大部分都在古城鹽官度過,悲喜交集,跌宕起伏。其間,他經歷了喪母、求學、揚名、失第、結婚、謀生等人生諸多環節,這也是其性格、思想、習慣、學業、情感等形成及發展的最重要時期。 本書以這一時間段內王國維思想情感發展及學業精進為主要內容,以其生命“斷代史”、生活
本書稿是一部歷史讀物。作者在挖掘檔案史料和民國報刊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記敘民國時期40余位社會各界人士的故事,展現了民國大背景下人物的悲歡離合。他們中有為國家、為民族獻身者,有為真理、為光明赴死者,也有為榮華富貴而貪贓枉法者,為個人私欲而作奸犯科者。通過講述若干個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歡離合的歷史故事,折射出了民國時期人物生與死、成與敗的人生命運轉折。該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情節跌宕,人物鮮活,另配有70余幅版面完整、圖像清晰的老畫報,既有史料價值,又具可讀性、趣味性。
本書選取民國時期學界、藝術界、商界、體育界等方面代表人物,記敘了老畫報中有關人物的逸聞趣事。作者從故紙堆中擷取文字和圖片,讓歷史事件中的一個個小細節、眾多歷史人物大命運中的生活小片斷,重新鮮活起來。同時,也從史料方面為一些疑問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每篇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參閱相關檔案、報紙和文獻資料,加以必要的整理、考證、補充,并保持原作的文風,或辛辣尖銳,或輕松幽默,或平實樸素。試圖透過民國畫報來管窺民國各界人物的命運。作者在海量檔案資料中鉤沉,并以通俗直白的文字,充滿故事性、趣味性
本書作者文筆細膩,娓娓講述了衛青、霍去病傳奇的一生,為讀者塑造了大漢一代名將。衛青與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二人一生對匈奴用兵,大獲全勝,其意義在當時乃至后世極為深遠。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民族英雄。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兵分四路出擊。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衛青一路在龍城之戰獲大勝而歸。武帝大喜,封他為關內侯。公元前127年,收復河套地區。公元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舉南下,爆發漠南之戰。衛青乘夜奔襲,圍追堵
本書記述晚清時代中國第一批出洋人士的游歷事略。選取的13位代表性人物,既有短期考察的官員,也有派駐他國的使節,還包括康有為和梁啟超。 這13位人物是謝清高、斌椿、張德彝、郭嵩燾、黎庶昌、李圭、何如璋、王韜、徐建寅、傅云龍、薛福成、康有為、梁啟超。這些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們游跡廣遠,觀察敏銳,能將所見、所感、所思做出翔實敘錄,把亞洲文明的古老淵源,以及各國的文化遺存、歷史事件、風俗世情、城市面貌、鄉村景況等,在筆下如實呈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游歷作品,且文字敘述優美,寫景狀物非常生
本書為晉武帝司馬炎的學術性傳記,是作者前作《司馬懿傳》的姊妹篇。作為一個身處重要轉折時代的具有復雜的多面向的統治者,本書多維度立體化地再現晉武帝這一復雜的多面向的統治者的政治生涯,以及其所處的重要的中古轉折時代。 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在其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所開創的政治基礎上,受魏禪讓,建立晉朝,又渡江滅吳,最終完成了三國統一的歷史偉業。西晉王朝是漢唐間歷史上一個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時代,在官制、法制、經濟制度、分封制度等多方面都有改革,對后世歷史進程影響深遠。而
匈奴曾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成員,司馬遷也曾為之立了列傳。此后,在其存世期間,歷代史書亦皆為其立傳。雖然它已經淡出了中國歷史,但其影響卻始終存在著。 本書以傳記的形式,力圖展現匈奴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漢民族交融、碰撞的過程,并以地緣歷史學的觀點,全面科學地對匈奴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結構、政權組織、文化習俗、部族興衰、政治演變及與其他各族,特別是漢族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研究,以期將匈奴的民族面貌、社會面貌和文化面貌描繪出一個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