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是當代散文名家梁衡先生繼《覓渡》和《洗塵》之后的又一部語言優美、意味雋永的散文集。 梁先生寫散文,既有讀萬卷書的深厚積淀,也有行萬里路的細致考察。《重陽》全書分為“夢回塞上”“人文森林”“履痕處處”“大情大理”“為藝為文”五個部分,書中有政治歷史的咀嚼,有山川風景的感懷,有人生社會的思考。情感真摯熱烈,語言流暢動人。全書體現了梁先生散文的一貫風格,說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遠中透露出一種至情至性、悲天憫人的情懷。
許杰(1901—1993)是中國現代文學重要作家、文學理論家,20世紀20年代創作《慘霧》等一批重要的鄉土題材小說,被茅盾稱為“那時候一篇杰出的作品”,結構縝密,氣魄雄壯。許杰是文學研究會成員,深刻體認“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觀念,自覺接受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思想,在創作實踐中進行了真誠的探索與試驗。后來赴南洋吉隆坡從事《益群日報》主編工作,倡導新興文藝運動,為推動新馬華文文學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1935年,許杰應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鄭振鐸之邀,擔任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職,1944年
《我與地壇》是為廣大讀者精心編選的史鐵生作品集,較之此前選本,這個新選本更加精粹全面,不僅包括《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等散文名篇,還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經典小說。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史鐵生優美的文筆和溫暖深沉的內心,了解他不平常的人生和寫作之路。對喜歡思考和寫作青少年讀者,更具有啟迪意義。
書中穿插史鐵生的珍貴照片,閱讀時時見其人,更有感受。
當年《我與地壇》發表的時候,有評論說,即使這一年年沒有任何文學作品,只要有《我與地壇》,就是文
《記憶與印象》是史鐵生的第一部主題散文集。故鄉親朋、兒時玩伴、一個人、一棵樹、廟的回憶、重病之時、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比如搖滾與寫作……記憶或許是一個牢籠,印象才是開放的天空……最終還是回到地壇,那個安放心魂的地方。
史鐵生生前好友為《記憶與印象》新版本重畫了全部插圖,用色彩和形象裝點含義深長的文字,使這本小書更加可愛可讀。
史鐵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過了四十年的輪椅生涯,寫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成為當代最有
揚之水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古名物專家。其經歷頗富傳奇色彩,青年時代去做工,開卡車,蹬三輪,送白菜,賣西瓜;1977年參加首屆高考,成功考取大學,卻陰錯陽差未能入學,只能通過自學完成學業,最終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問學記》即是揚之水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除了數篇帶有強烈自傳性的篇章外,作者還追憶了與徐梵澄、孫機、谷林、趙蘿蕤、南星、楊成凱等良師益友長期交往的點點滴滴,并用精致傳神的文筆,定格了那些學人的淵博與風雅,能使廣大讀者領略其中的思想之美、真情之美、文辭之美,別有
2024年是巴金誕辰120周年,《隨想錄》(誕辰120周年紀念本)包括《隨想錄》《病中集》《真話集》《探索集》《無題集》。巴金于晚年創作完成這部雜文集,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展現了他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以及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他以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后高峰。他對過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
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讓?吉奧諾(JeanGiono,1895-1970)被譽為“法國生態文學先驅”,其文學作品以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通過文本中各種自然符號和人類符號來構建其文學審美意象。吉奧諾通過生態、時空、生命、敘事、電影等多個視角構建其多維度的美學體系,探索敘事方式,張揚生態意識,凸顯人文精神,繪制出一幅具有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美學畫卷。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以
《饑餓范西蒙》是李西閩最新中篇小說集,收入了近年發表在各個文學名刊上的7部中篇小說,其中包括同名小說《饑餓范西蒙》。《饑餓范西蒙》一文寫落魄作家在房東家搭伙吃飯的日子里發生的種種故事,以人物分鏡頭的形式來講述故事,讓情節讀來鏡頭感十足,人物形象刻畫富有電影的質感。還有《鮮花叢中的丁小可》《阿瑩失蹤的那夜晚》《暖陽》《我離死亡那么近》《梔子花》《世上所有的朋友》6篇小說。選集寫作風格類似,都是用悲憫的筆觸表現了當代城市生活的多舛人生已經底層小人物的命運,也關乎在時代潮流裹挾之下人們對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