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三個篇章:“文學與文化”展現了說不盡的文學巨著;“科普與教育”開啟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旅程;“哲學與人生”開辟了通向內在之路的深刻獨白。其間不僅有名家的指點、教師的引導,還有圖書館館員和學生的感悟,讀來親切可感,著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和“人生指南”。
明代是中國記游文學空前發展的興盛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保存了數量巨大的游記,蘊藏著巨大的文學研究價值。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仔細梳理,認真分析,概括總結,從文學視角出發,以6種典范文本為研究對象,對明代的游境寫心書寫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與總結,并將心靈書寫的論題,置于明代記游文學整體特色及其歷史進程中予以考察:從嗜游之心、記游之境觀察明代文士心態與記游文學新風尚;以境隨時遷、心隨境異分析社會變遷中的明代士人游境之心路;通過心與境合、極貌寫情縱向評價明人創造性的
本書為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登載以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為考察對象的語言、文學和文獻研究的論文,各學科的專題研究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并重。 本卷為“古代文本文獻形態研究”專號,立足于中國古典學研究中三個重要的“形式”問題,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文本形態問題、中國古典語文學中的語言形式問題、中國古典文獻學中的物質形態問題,借助語言、文學、文獻、歷史等多學科的交叉對話,展開深入的專題討論。本書既重視古代作品的文體、文類、文本形態等內部機理特征,又關注相應的文獻、書籍、物質形態等外部要素,嘗試為中國“集部之學”的本
本書共收錄近60篇散文,共分八章,分別為《海上生明月》《大澤小沛》《穆如春風》《兩個有錢人》《人生脫敏》《只是當時已惘然》《動物筆記》《飛鳥印象》。書中收錄散文既有作者近年來新創作的散文作品,也精選了部分之前出版過的作品再次收入本書中出版。
本書嘗試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學地表的歷史過程,并通過經典文本鉤沉那些原本被視為零散、瑣碎、缺乏獨立價值的日常物象描寫,使其重新進入讀者和研究者的視野,借此激發對明清日常敘事新型審美風格及創作觀念、明清物質生活及文化的感知與理解。
本書系溫州文化藝術發展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之一,系一部以明朝東南沿海軍民抗倭為背景的歷史演義小說,也是一部明朝時期浙東兒女保家衛國的英雄傳奇。明朝倭寇海盜成患,朱仙鎮、朱珠特地聘請戚飛俠擔任永盛窯護窯總鏢頭,專門負責在碼頭監管運貨、卸貨與瓷器海上護航工作。戚飛俠一手閃電霹靂刀法練得出神入化,帶領永盛窯護窯隊機智英勇、頑強不屈,多次抗擊倭寇并取得勝利。同時戚飛俠與朱珠的感情也越發堅定,終成眷侶。
本書分七章進行論述。第一章闡述明清小說選本的發展階段以及不同階段興盛或衰落的原因。第二章為明清小說選本類型論。第三章為明清小說選本藝術論。第四章為明清小說評點論。第五章論述明清文化思潮與小說選本的關系。第六章探討明清小說選本與小說觀念的關系。第七章論述明代小說選本的價值,并分析小說選本編選所反映的明清之際文人心態。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等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22輯,共收錄17篇論文,書稿主要包括法國文學研究、詩學研究、比較文學和比較詩學研究等幾個欄目,論文由國內外國文學研究學者撰寫,具有相當的學術水準。其中包含文學藝術領域內對當下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爭議問題的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和文化解讀以及國內的譯介接受,還有論文探究了“問題學”哲學問題等,內容豐富,學術性強,均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本論文主要以文體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作為考察的視角,以蔣光慈、郭沫若、丁玲及其文學寫作為中心,對現代文學史上的“革命文學”書寫作一番考察。主要通過對蔣光慈“革命加戀愛”小說敘事模式的建構及其小說人物菊芬(《菊芬》)的形象塑造問題、郭沫若文學寫作中的改寫問題、丁玲從早期“自敘”式抒情文體到后期大眾/人民敘事的史詩文體的轉變問題探討的基礎上,以文體與意識形態的交互關系為中心,來繼續闡述中國現代歷史語境下,“革命”“革命文學”“文學革命”三者彼此間相互糾纏的關系,由此對其間蔣光慈、郭沫若、丁玲三人文體與意
本書梳理了作者在四十年間(1983-2023)以中國古代家具用材為核心的田野考察足跡,是一部文學性紀實作品。書中有作者用生命書寫的放曠,于利害得失中超拔出的生命精神,亦印證著四十年之時代變遷。 全書分正文和圖錄兩部,正文共五輯,以流暢雅致的行文分別記錄了作者自1983年起從中國東北出發,四十年間輾轉東亞、東南亞、歐洲、北美洲等地對博物館、木材原產地及衍生文化進行考察研究的故事,以及在考察過程中與當地特色文化碰撞出的奇妙之旅,文字敘述的同時配有相當數量的由作者整理的精美圖片;圖錄則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