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綜合動向分析、重要專題分析和附錄三部分構成,其中綜合動向分析部分共有7篇領域綜合分析報告,重要專題分析部分包括20篇專題研究報告,附錄部分收錄了2021年海戰領域科技發展十大事件、海戰領域科技發展大事記、海戰領域重大科研項目、海戰領域重大演習與試驗活動、海戰領域重要戰略文件5份文件。
本書內容包括綜合動向分析、重要專題分析、附錄三部分。綜合動向分析部分主要對2021年關鍵空戰平臺技術及基礎技術領域發展情況進行系統梳理;重要專題分析部分分別對綜合與戰略、空戰裝備技術、機載系統技術等領域的重點、熱點問題等展開深入研究和討論;附錄部分包括2021年國外空戰領域十大科技進展、2021年世界空戰科技發展大事記和空戰領域重大項目清單。
公元前480年9月下旬的一天,希臘戰艦在狹窄的薩拉米海峽迎戰入侵的波斯艦隊,這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海戰。盡管力量對比懸殊,處于劣勢的希臘人利用策略,蒙騙了敵人,最終取得戰斗的勝利。即便過去了兩千多年,薩拉米海戰仍然是最具戰術智慧的戰役之一。希臘的勝利改變西方歷史的走向,阻止了波斯帝國的擴張,并為雅典的黃金時代奠定了基礎。在全新的富有戲劇性的描寫中,歷史學家和古典學家巴里·施特勞斯將這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役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他向我們介紹了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他們的決策改變了歷史進程:雅典
本書系統介紹作戰輔助決策系統的基本理論、主要技術及其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全書共十二章,分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為理論篇,包含6章,介紹作戰輔助決策基本理論和方法;中篇為技術篇,包含3章,介紹作戰輔助決策的三種技術;下篇為應用篇,包含3章,介紹作戰輔助決策理論和技術的應用。
諾曼底登陸是迄今世界上規模的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規模之大無須多言,但緊隨其后的戰役之激烈也令人震驚,殘酷程度堪比東線戰場。隨著交戰雙方傷亡人數激增,盟國和軸心國領導層中的沖突也愈演愈烈,甚至發生了德國軍官針對希特勒的暗殺事件。與此同時,法國平民或被困在戰場,或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令巴黎的解放蒙上一層陰影。作為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了戰爭史聲譽的歷史學家,安東尼·比弗走訪6個國家的30多家檔案館,挖掘出親身參與這場戰役之人的口述和
信息技術是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主要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裝備保障信息化是指在軍隊裝備保障體系中,綜合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電子科學技術和裝備保障理論,圍繞裝備保障體系的各個環節和各項保障活動,使裝備保障信息在整個裝備保障體系中快速、流暢、有規律地流動,并通過對裝備保障信息的使用和轉化,對部隊快速、持續地精確保障,提高裝備保障效能的動態發展過程。本書圍繞裝備保障信息的全壽命管理,對裝備保障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和可視
本書內容涵蓋三個方面,一是歸納科學技術、制勝機理隨時代發展的脈絡,在回顧歷史的基礎上,展望智能時代的戰爭模式,設想發展路線圖;二是深化對作戰復雜系統及其復雜性特征的認識,運用量化的方法、建模的方法來分析智能時代的指揮決策,剖析其原理、途徑和方法。三是研究分析復雜性背景對于指揮決策帶來的挑戰,構建智能技術方法池,形成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機結合指揮決策的方案。 本書圍繞指揮決策的主線,既講述原理和回顧歷史,又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未來所處智能時代的特點,總結指揮決策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本書以國家和軍隊有關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的重要指示和相關要求為指導,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借鑒國防經濟學、運籌學、系統工程等學科的理論知識,采用制度變遷、因子分析法、熵、產業鏈、系統動力學等方法模型,針對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模式相關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對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模式概念內涵,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模式基礎理論、國內外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經驗、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模式關鍵影響因素、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熵分析、基于熵的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等方面的研究。
本書介紹了裝備自主式保障的概念,以陸軍典型主戰裝備為例,應用系統建模方法,分別進行了系統功能建模和過程建模,對自主式保障系統的組成結構、基本功能和運行過程進行了模型化描述。對裝備自主式保障關鍵技術展開研究,包括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設計技術、裝備重要功能部件狀態評估與壽命預測技術,以及自主式保障維修策略和決策技術,以發動機為例給出了關鍵技術應用示例,為自主式保障提供了技術支撐。
本書內容面向裝備綜合保障工程技術的工程應用,從工程實施的角度論述裝備綜合保障工程的業務邏輯和數據交換模型,為落實相關國家標準和裝備綜合保障工程的工程化實施提供理論與方法支撐。本書重點圍繞裝備保障性分析的基本工作流程,從工程化實施的角度建立各項工作的業務模型和數據模型,為裝備綜合保障的工程化應用提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