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公集》是由北宋王深甫編成的唐代學者李翱的文集。李翱勤于儒學,博雅好古,其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文學與哲學兩方面。他反佛崇儒,《李文公集》中所收錄的《復性書》即為這方面的代表著作。集中所收錄的文章還涉及性與情、文章與義理等當時儒學討論中的關鍵問題,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李文公集》現存的主要版本有:明成化馮孜刻本、嘉靖舒瑞重修馮孜刻本、嘉靖黃景夔刻本、明末毛晉汲古閣《三唐人文集》本、日本文政二年刻本、清光緒馮焌光刻《三唐人集》本。此次整理,以19191921年《四部
本書是華東政法大學人文素養公共課“《韓非子》導讀”的講稿結集并進行相應的整理而成,是對法家經典作品《韓非子》的全面解讀之作。全書從韓非子的人生經歷開始講起,論述了他的學術淵源、與儒家的“恩怨”,再由其人性惡的理論基礎而及于法、術、勢的法家思想精要,對其用人與變法思想也作了專題闡述,并就其文學魅力進行了剖析。全書共分十一講,基本上每講一主題,并附相關的《韓非子》原文選讀。
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學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該書收錄了子夏、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孔穎達等二十余家易學方面的學說,較為客觀地呈現了唐代以前易學疏解的全景,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資料參考價值。此次整理,以明嘉靖三十六年聚樂堂本為底本,以汲古閣重刻《津逮秘書》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及周氏枕經樓本為校本,何楷、陸心源、惠棟、陳
本書以伏羲八卦為基礎,以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分別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并進一步將八卦兩兩組合,衍生出六十四卦,揭示天地陰陽化生萬物的內在規律,并升華為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核,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經濟、文化、修身養性、待人接物……包羅萬象,奧妙無窮。
本書是對通行本《周易》經、傳的逐字逐句解讀,突出“全”和“精”。《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體大繁復,本書不僅每卦必講,每爻必講,《易傳》“十翼”全講,而且言必有據,從傳統象數之學入手,汲取揚棄古哲時賢的文本和考古成果,可謂廣征群言,又融貫己意。更進一步,作者并不流于對《周易》哲學意涵的挖掘,而是以更高的視角,認為《周易》不止是哲學,更是包括哲學在內的文化集成。作者受過嚴格的文化人類學訓練,以本經品讀《易傳》,全面展示《周易》作為中華文化之源的精蘊。
本書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讀記”四個部分。筆者自上個世紀80年代于大學課堂上學習《論語》以來,隔上幾年又重溫一次,每一次讀《論語》都有新的認識和體會,真正是常讀常新,斷斷續續形成了若干心得札記,近兩年進行系統整理,經過三次較大的修改,遂成此書。本書還特別注重《論語》本身及《論語》與西方思想家、與現代思想家的某些對照,試圖把《論語》打通,把古今中外的某些東西打通。
本書內容包括《論語》原文以及注釋、譯文、評析。其原文擇取了最有校勘價值的諸個善本,其注釋主要參考《十三經注疏》中的何晏、邢昺《論語注疏》、皇侃《論語義疏》、朱熹《四書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等經典校注本,出以簡明通俗的注釋和今譯,逐章加以評析,以利讀者深刻地領會原文的內涵,把握其要領,明了其不足,借鑒其中具有普遍意義與實用價值的人類智慧結晶。作者力求通過深入淺出的解析與研討,使讀者能更為深入而正確地理解《論語》的真諦。
本書從老子的宇宙觀、老子的天下觀、老子的社會觀、老子的道德觀、老子的辯證觀、老子的運動觀、老子的為政觀、老子的教化觀、老子的戰爭觀等維度深入剖析了老子的世界,為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讀本,同時也為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了一個實踐上的探索。
《孔子的故事》是作者在參照《論語》《孟子》《史記》等材料之后,對孔子的生平進行整理,并且以樸素易懂的筆觸創作的作品。本書首先對孔子的家世進行梳理,再依據時間線,將孔子在魯國成長——周游列國——回到魯國這幾十年的經歷,與他以“仁者愛人”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展現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決意志和欲扶大廈之將傾的偉大信念。在最后幾章,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他與學生之間的深切情誼。雖然春秋時期他的理念不可行,可他的思想通過《論語》記錄下來,稱為傳世之經典,為后代瞻仰。
本書是一部以全新的視角觀察與探討孔子的思想史著作。采用文化權力等新的批評話語,結合商周神政權力的影響,對傳統文獻和考古新證作出全新釋讀,認為隨著人們對人性的認識、對人的認識,人文意識逐步覺醒,構成了中華文明“文明與神明交織與滲透”的景觀,最后文明占了上風,而神明也具有了人文色彩,而孔子主張的是“神本主義”,強調對神的尊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