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六章,內容包括:文化生態保護區概述、水族文化資源調查、黔南水族文化生態資源、水族文化生態保護總體規劃等。
本書從大文化的角度出發,運用民族學、文化學、歷史學等學科理論,全面深入分析研究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地理空間、文化資源、文化傳承與保護、文化產業發展等整體情況。全書共分為十四章,引論部分闡釋了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內涵和外延;第一章至至第十二章,從文化地理空間、多元民族、農耕文明、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樂、文學、交通、宗教、世界遺產、文化產業等十二個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了藏羌彝文化走廊從雪域高原到熱帶河谷的變化和發展趨勢;第十三章則對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提出了新思考。
西北民族論叢》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等。從學科來講,西北民族研究不僅涉及歷史學中的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大學科,反映了海內外相關領域的很高研究水平。本論叢入選了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年)來源集刊目錄》,在我國邊疆學研究領域有較大影響,當今我國多位民族史學家
本書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研,從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現狀和信息資源建設的現實需要入手,系統梳理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協同保障機制、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業務方法等問題。第一,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概念界定和發展概況。本書界定的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主要包括大本曲、吹吹腔、白劇三種非遺項目。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方式,對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源流、發展歷史、表演、劇(曲)目、藝人、表演團體等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和梳
本書以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為指導,以民族瀕危口述史料征編為切入點,全面、系統的探究并論述了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集、整編、保護與開發利用,試圖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編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為社會各界對土家族進行多維度研究提供翔實的口述史料。全書分為土家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口述史料與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集、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整編、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的數字化保護、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的開發與利用六個部分。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已結項,結項評價為良。
本書緊密圍繞“屯堡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主題,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綜合研究了西南地區及鄂西、桂北等毗鄰地區的部分特色民族文化,探索了一些發掘、保護區域民族文化資源的路徑,總結了一些促進區域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經驗,并回顧了近年來西南民族文化發展中的重大事件,梳理形成了大事記,著力為相關政府管理主體、市場主體和學術研究主體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本書共兩集,主要輯錄類編明朝諭令藏區各部僧俗首領歸屬中央,設治封職、推行利用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封授“法王”“王”、國師等各級僧官,訂立朝貢制度,確定政治從屬關系,在藏區征發馬賦、差役,官府主持茶馬互市,以及藏區和內地民間貿易的發展等重要的文獻資料。
本書以文學人類學視角出發,較為系統地考察梳理了苗族古歌從演唱到記錄的文本流變,由此闡述了苗族口頭傳統在多元中國格局里的價值和意義。作為苗族新一代女性學者,作者的論述體現了跨民族的文化交往和對話,也體現了文學人類學研究的前沿水平。整部書稿約40萬字,由序言、中英文摘要、中英文目錄、正文(包括緒論、第一章至第六章、結論)、參考文獻、附錄、索引、后記、專家推薦表等九部分組成。資料詳實,結構合理,論述規范,達到了學術出版水準。
本書根據對中國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的田野調查資料,以家屋的名號房名的研究為切入點,討論了嘉絨藏族的社會結構,是一篇關于嘉絨藏族社會結構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現作為一個不同文化中的社會,嘉絨藏族社會結構呈現何種特殊性。
本書基于民族識別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成立這兩大事件為研究切入點,從政治、知識社會學、族群意識三個維度分析“民族結構”問題在“國家政權建設”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在社會心理、公民身份認同等方面造成的長期影響。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我國的國家政權建設在某種意義上是借助“民族話語”來實踐的,國家在廣西地區建立國家認同的同時,壯族的知識生產實踐也構建起了一套新的話語體系,這不僅會對廣西民眾的心態層面產生一定影響,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文化和政治動員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