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初戀;給一個死于三十歲的女人;遠離家鄉;去索爾特角;沮喪中的詩;睡眠滴落下它的網;似曾相識;韋爾弗利特的日落;醒時得自薇拉?凱瑟的詩句;劍橋之夜;給一個朋友;薩夏和詩人;第二個夢;胞衣;莎拉的洗禮日等。
詹姆斯·賴特,20世紀重要的美國詩人,深度意象詩歌流派主將。他以鮮明圖像和明晰口語,熔煉美國中西部的荒涼黑暗、存在之孤獨疏離、對社會邊緣者的同情于語言的煉金爐,將內心的激情與自然的療愈力量——再度喚醒。 本詩集由賴特夫人安妮·賴特和摯友羅伯特·勃萊合力編選,精選詩人創作生涯50年間的82首作品,以詩人的省察眼光和親人的體貼溫情,向讀者介紹一個親切、純粹的賴特,開啟通向內在心靈、頓悟時刻的旅程。
急診是人間的小窗口,也是人性的放大鏡,本書以一名急診新人的成長串聯起急診科里的世間百態。作者將自己的十年一線急診經歷融入作品中,改編真實病例,大膽觸碰當下熱門的醫療話題,以飽含同情的口吻講述了求醫者背后的悲苦命運,在金錢與生命之間的兩難抉擇,令人唏噓不已。同時,本書對當下醫療體制、社會現實的叩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尤為引人深思。
《草中鴿》是德國著名作家、戰后德國文壇傳奇沃爾夫岡·克彭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51年發表后立即轟動德語文壇,被評論界譽為“開創新紀元的小說”。它與克彭之后創作的《溫室》《死于羅馬》組成著名的“戰后三部曲”,共同奠定了克彭在當代德語文學史上的大師地位,為其贏得了包括德語文學桂冠獎項畢希納獎在內的諸多榮譽。 小說講述了慕尼黑1948年某一天內發生的一系列瑣碎事件,多視角、全景式地刻畫了幾組來自不同的國家、階級與種族的小人物在偶然中的交集。他們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各種令人不安的沖突與意外
《死于羅馬》是德國著名作家沃爾夫岡·克彭“戰后三部曲”收官之作,1954年出版之后曾引起巨大爭議,現在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德語文學經典,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享譽國際文壇。 小說講述了“二戰”后一個德國家族的不同成員在羅馬交錯重逢的故事。在這幅四分五裂的家族肖像中,有懷念戰爭的黨衛軍,有投機取巧的官僚,有納粹時代的受害者,有逃避現實的后代。他們各懷心思,游蕩在充滿舊日神話和歷史遺跡的羅馬,試著用自己的方式來面對沉重的過往。 克彭在本書中再次展現了其獨有的創作風格:精確的觀察、細膩的描
本書收錄早期代表作《孤獨國》《還魂草》, 有表現詩人思辨意識的《行到水窮處》《擺渡船上》, 也有詩人晚年致敬辛波斯卡的《我選擇》, 呈現出詩人一生的主題風格流變。
本書講述了:中世紀戰場上,梅達爾多子爵躍馬橫刀,卻被土耳其大炮轟成兩半。一個完整的人就這樣被分成了一半惡人和一半圣徒。
在政治舞臺上,政客的舉手投足會透露出何種信息?從官僚的刻板行事中,我們能否一窺權力運作的玄機?在這本引人入勝的獲獎作品中,美國西北大學的羅伯特·哈里曼教授以獨具洞察力的修辭學觀點,重新定義了政治研究的邊界,從嶄新的角度啟發我們對政治事務的思考。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分析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卡普欽斯基的《皇帝》、西塞羅的書信集、卡夫卡的《城堡》等一系列經典文本,識別出西方文化中的四種政治風格:充滿權謀的現實主義、關注禮儀的宮廷主義、強調說服的共和主義、程序優先的
1950年,墨西哥城,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時代的新思潮沖刷這片古老大陸。 新婚堂姐的一封離奇求救信 讓時髦的墨西哥女郎娜奧米孤身一人 趕往地處上高地的多伊爾大宅。 曾經富得流油的上高地如今窮困潦倒, 威嚴的多伊爾大宅已然失去昔日光彩。 這片土地荒蕪,這座大宅詭異,多伊爾一家傲慢, 一切都讓娜奧米心生排斥。 然而大宅之內,離奇的幻覺,久遠的兇案, 撲朔迷離的家族辛秘纏繞著娜奧米, 讓她在迷霧中越陷越深…… 她能否找到古宅深處的秘密? 她能否探清塵封多年真相? 她能否拯救堂姐,拯救她
本書嘗試用古代文學體系的方法來研究宋詞與唐宋詩學的互動關系,并且對大一統體系下唐宋詩學對宋代詞學體系組成因素創作、流派、理論、集注的相互影響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觀點。 古代文學體系肇源于上古堯舜禹時期、發展于大一統時期,它明顯帶有這兩個時段的特點,即復古創新、萬物歸一。復古是文學發展的目標,目標往往定位在歷史上發展的黃金時段,發展的目的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創造新的輝煌;堯舜禹三代是治理的理想時期,儒者以堯舜禹三代為目標;文學則以歷史上每個文體具有特色的作家、時代等為目標。歸一就是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