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調”自身有一個發展演變的軌跡,從梅堯臣、蘇舜欽和歐陽修開創,到王安石、蘇軾進一步發展壯大,再到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對其變革與定型,其名雖同,其實已差別甚大,某些內容甚至已走向相反的方面。由于“宋調”的內涵非常豐富,本書僅從其與現實的離合關系、苦中作樂的抒情特征、融合新舊體詩的形式創變和用典方式的推陳出新等幾個方面探討其建構的過程。 南宋詩與北宋詩演化的路徑正好相反。北宋是擺脫“唐音”而建構“宋調”的過程,南宋則是回歸“唐音”而解構“宋調”的過程。南宋詩與北宋詩差別巨大,并不亞于“宋調”
本書收錄了當代作家譚國倫二十余年來發表的散文作品近70篇,共30余萬字。散文集按內容分為五輯:“回望故園”集中描寫了作者對四川故鄉的難忘記憶和濃重鄉愁。“曾在軍旅”側重于作者從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有趣故事;“鄉情縷縷”描寫了作者在第二故鄉——河北的生活,抒發了對親人的深厚情感;“影像記憶”以作者工作和生活經歷為基礎,記錄了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歌頌了新時代國家、社會取得的光輝成就和人民拼搏奮進的昂揚風貌;“行吟大地”為作者四處游歷的游記文字,內容豐富有趣,引人入勝。全書以優美真摯的文
本書由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恒夫、寧夏師范學院副教授劉衍青主編。在中國皮影木偶戲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背景下,如何將它們保護起來、傳承下去并使其不永逝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將這些寶貴的劇本資料整理出來,將為學術界提供一份原始戲劇的資料,為我國的文化寶藏增添一份新的獨特的藏品。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重大文化積累價值,對于整理、保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金一瀟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機械工程學士、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商學院管理學碩士,水問中西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本書精選并翻譯了100首英文古典詩,包括雪萊、濟慈、莎士比亞等的作品,譯文在尊重原詩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通俗、通順,同時又兼具古典詩的韻味,讀來頗有美感。本書適合小學及以上水平的讀者閱讀,能夠有效幫助讀者提高對詩歌語言特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和英語語感,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熊的鋪路石》《沙販路過》《在古堡》。
一部私密、真摯、動人的個人生活記錄。作者利維以女性視角回應喬治·奧威爾《我為什么寫作》,將個人歷史、性別政治、哲學與文學等融為一體,講述:她在南非因父親遭禍而失去語言能力的童年;她青少年時期在英國的廉價餐廳里與建筑工人和巴士司機相處,逐漸成長為作家;她五十歲婚姻破裂,臨時起意去往西班牙馬略卡島,回望此前的人生。作為一個既要寫作又要兼顧生存的女人和母親,利維一生都在努力平衡女性、母親、寫作者的三重身份,在書中她講述了自己面對生活時的無奈、困惑與憤怒——正是因為“我不想知道的事”,因為那些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一個年級兩代人》《我們是包分配的》《會讀書與會養豬》《放假回去當農民》《我們的文學情結》《專業、職業與事業》《我心中的重點大學》《有選擇就有未來》《不幸身世》等。
女性是生命的締造者,自身又何嘗不是生命的奇跡。殷商時代的女性有著怎樣的經歷和地位?歷史并沒有告訴我們很多,但是可以從甲骨文中得到一些線索……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專業學生的優秀中篇小說作品選編,共7篇。作品選取的角度多樣,作品風格各有千秋,從中能體察年輕作家群體的鮮活思維與學科專業訓練有機結合后迸發出的超大能量。本書內容采用"作品+評析"的方式,每篇作品都予以評點解析,既有利于對作品的解讀,也有利于將這些作品作為創意寫作項目的教學案例。本書面對的讀者群體廣泛,可以是學生、小說愛好者、寫作愛好者,還可以是科研機構的學者和研究人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