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毛姆最優秀的短篇小說23篇, 呈現一個世紀前英國海外殖民地的風土人情, 描繪英國和歐陸的人生百態, 展露愛情、婚姻、家庭中的層層羈絆, 冷峻剖析任性的虛偽、自私和脆弱。本書于2016年在我社出版后, 獲得好評, 目前已無庫存。此次再版, 修改少量文字與體例的謬誤, 整體重新設計, 與《毛姆短篇小說選I》《人性的枷鎖》《刀鋒》《月亮與六便士》《彩色面紗》, 以及新組稿的《尋歡作樂》一起, 結集出版, 展示這位英國小說大家的不朽魅力。
本書為報告文學, 分十章詳細記錄了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師生志愿者為視障群體制作無障礙電影的經過和感人故事。2017年以來, 中國傳媒大學師生志愿者團隊發起了“光明影院”項目, 500多名師生志愿者為視障人士制作、傳播無障礙電影, 構筑了一條“文化盲道”。截至目前, “光明影院”的作品成果覆蓋了全國31個省 (區、市) 及澳門特別行政區, 送給了全國2244所特殊教育學校, 惠及200多萬盲人。
《小癩子》出版于十六世紀中期,講一個至卑極賤的窮苦孩子的遭遇。他伺候多個主人,切身體會到世間疾苦,懂得人情冷暖。作品以逗樂揶揄的自述,講盡人世爾虞我詐,人情自古刁鉆。
本書研究當代詩人王家新的詩學理論。立足中國當代詩壇,以中國當代詩學發展史為背景,在中外詩歌交往融合視野里,考察王家新的神秘主義詩學、承擔詩學、詞語詩學、“晚期風格”詩學以及翻譯詩學的內涵和特征;從發生機制、話語邏輯和目的訴求等方面,揭示其詩學的總體特征與價值。
本書是鄭希的從業經歷回顧, 分享了鄭希配音心得、個人寫真、演唱作品。讀者可以一邊欣賞精美寫真, 一邊了解配音演員的工作。一切始于熱愛, 源于堅持, 如今鄭希依然活躍在影視產業的幕后, 卻被越來越多的愛好者發現并喜愛。
本書重點梳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外華文文學中不同作家,在移動中呈現的多樣書寫形態與主題表達,即海外華文文學因果母題、家國與個人敘事、代際倫理中的母女、移動與空間的雕刻、未來科幻與人類的存在等,闡述了與時代有同構關系的人物形象,在性別困境中的女性自我想象與意義建構,倫理縫隙中的存在與反抗的介質,以及移動之后在母體與變體之間的主體性構建。進一步挖掘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移動時空中,文學書寫的精神姿態、文化脈動、多重樣式與主體實踐。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很多關于災害的作品。這些作品記敘了自然災害的恐怖場景、人們困苦的生存狀態與痛苦無望的心態,記錄了多種抗災、救災及防災手段,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書以文學為本位,采用災害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對古代文學的災害書寫進行了宏觀考察,總結了其中蘊含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對當下精神文明建構有重要意義。
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資料沉淀著豐富的詩歌細節,交織著復雜的政治文化脈絡,塵封著許多有待發掘的詩壇往事。本書主要以1949-1966年詩歌副文本為研究對象,觸摸當代詩歌生產、傳播和接受的歷史現場,從另一維度考察當代詩歌大眾化的動力機制,探究意識形態嵌入詩歌副文本的復雜多元方式,辨析詩歌正副文本的多維組合所構建的大眾化言像系統、傳播系統和闡釋系統,重審當代詩歌演進歷程中的獨異現象與復雜問題。
明代貶謫詩的主題取向,或抒發孤悶、思鄉、嘆老之懷,或表達用世、憤世之心,或書寫酬贈、安閑之意,或詠史紀事、記寫邊地風物等;創作特征以感傷為主基調,具有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創作風格,少有的理趣、豪直,表現出延承與發展兼具的特點。明代仕宦文人的貶謫心態,或孤獨感傷,或漂泊思鄉,或忠心不遇,或恐懼不安,或樂閑崇道,呈現出共性與個性共存、復雜而幽微的特點。研究明代貶謫詩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會文化與士人的生命形態。
本書沿循由哲學理路到文學意涵的寫作思路,剖析熔鑄在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底基之上的文學思想。本書首先追溯羅蒂文學思想中的分析哲學、歐陸哲學、實用主義哲學及浪漫主義傳統淵源,梳理羅蒂通過顛覆形而上學、以“小寫的”哲學改造認識論哲學轉變傳統哲學范式的新實用主義哲學脈絡。羅蒂否棄將科學奉為優勢文化的哲學傳統,推崇倡導對話、多元、想象力、偶然性的文學文化,在他看來文本闡釋即使用,文學的社會倫理功能遠勝其審美藝術性。新實用主義視域下,文學促進個人完美、道德進步、社會團結,是人類達至幸福生活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