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選題既貼近現實又具有前瞻性,開篇選取了經濟學家錢穎一的文章,從五對關系梳理了中國經濟改發展歷程,而諾獎得主梯若爾的文章則從公共利益的角度考察了當下很多經濟問題的權衡取舍。“前沿”欄目中選取了當下比較關注的話題——創新,從社會規范的角度分析創新的影響因素,對理解創新政策有重要的參考。此外,《比較·第118輯》還從德國的住房保障、美國的平臺競爭以及創新的跨學科交流互動等選取了前沿性的稿子,為讀者理解當下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追溯了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基于數十年的開創性研究,戈爾丁將20世紀初至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群體分成了五組,深入研究了她們在事業、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負與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阻礙,以及代際的演變歷程。一個世紀前,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必須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且往往只能二者擇其一;如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數量大幅增加,她們擁有了更多選擇,更有機會同時擁有事業和家庭,但鑒于社會規范、工作性質、時間約束等,性別不平等問題盡管
本書研究結合農村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以探索創新性供給與個性化需求有效對接的“互聯網+”新經濟平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主要研究內容。梳理“互聯網+”經濟平臺的提出、演進和創新發展的歷程,總結國內外取得的實踐經驗,探索提高促進形成創新創業平臺的正循環模型和實踐經驗,研究“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的成長路徑和體制機制創新,探索“互聯網+農業”等新興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發展層次。此問題的研究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新經濟
本書提出了以消費端碳減排為出發點的G-B-C模式,闡釋了碳賬戶在不同主體、市場和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并結合綠色助推等相關經濟學理論,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的碳賬戶實踐。本書還介紹了碳核算、碳信用、碳審計和碳保險等支持碳賬戶發展的X要素,構建了科學完善的碳賬戶圖景。此外,探討了碳賬戶在綠色金融、鄉村振興、企業ESG和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的應用價值,并展望了碳賬戶的發展趨勢,分析了社會各主體在該趨勢下的角色定位。作者認為,我國在消費場景下引領世界循環經濟發展潮流的潛力巨大。通過借助碳賬戶對
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要求,本書致力于提升公眾參與公共項目相關工作的治理和解決能力。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參與階梯理論、模糊集理論以及多準則群決策理論,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多準則決策法、模糊偏好關系評價法和計算實驗方法,以多元化視角對公眾參與下公共項目決策問題展開交叉研究。本書構建了公眾參與公共項目決策研究的設計方案和理論框架,為公眾參與主題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方法體系。本書根據相似度對參與決策的公眾個體進行分類,利用區間直覺模糊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前沿、特稿、視界、比較之窗、社保專題、政策評論、法和經濟學,共七部分。具體包括:《影子銀行與傳統金融中介的四大支柱》《解構現代銀行體系:<影子銀行與傳統金融中介的四大支柱>導讀》《魚與熊掌兼得:抑制創新的負面作用,增進其回報》等。
《比較.第126輯》延續以往的選題風格,本輯聚焦于從國際比較的視角分析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以及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演化路徑。此外,本輯比較還從宏觀經濟學發展前沿,以及當下關注的勞動生產率、債務等問題選題,既貼近社會現實,又追蹤學科發展前沿,為讀者理解相關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
經濟思想史,顧名思義是闡釋經濟思想發展的歷史,包括西方經濟思想史,也應包括中國經濟思想在內的其他國別的經濟思想。以1776年《國富論》誕生為標志,經濟思想頻現并引領者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規范化的經濟理論。相應的,1776年之前的人類經濟思想史則被定義為“前史”(如胡寄窗先生《政治經濟學前史》,日本高橋誠一郎《經濟學前史》為典型論著)。本書從中國與西方經濟思想史視角闡述1776年前的經濟思想。對比各自時期經濟思想的異同,為學習者提供對此視角。西方經濟思想按照古希臘、古
從古式社會到當代社會,我們經歷了一場廣泛而深遠的經濟革命從禮物經濟到 銀貨兩訖經濟的革命。不過,一些學者試圖將后一種經濟模式應用于我們的整個生活世界。經濟人類學便是對此提出挑戰的一門學科、一種知識。
對于這一論爭,法國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于19921993年在法蘭西學院開授了經濟行動的社會基礎課程,本書便是這門課程的實錄。在課堂上,布迪厄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解了一種撼動經濟科學主流地位的經濟人類學理論:它用具有持久秉性的施動者概念挑戰以理性計算能力為核
我們此前對于社會進步的理解建立在一個錯誤的信念之上:每個人能得到的東西會不斷增多。這一基本迷思在資本主義的熔爐中鍛造而成,但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對永恒增長的偏執追求已經導致了生態破壞、金融脆弱、社會動蕩以及百年來最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危機。等到迷思化為虛幻泡影,我們該怎么辦?我們要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資本主義終結后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致力于追求更多的經濟增長已經造成了氣候災難、社會不平等和金融不穩定,讓我們對全球大流行病期間的生活措手不及。本書充滿激情,讓我們敢于想象一個超越利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