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著名作家羅偉章最新的一部中篇小說自選集,收錄了《鏡城》《逆光》《將近兩千年前的一樁懸案》《從第一句開始》《白島》《名人》,除《白島》外,其余幾篇作品都創作于2020-2022年期間并發表在《鐘山》《十月》《北京文學》《花城》等文學刊物。羅偉章的中篇小說創作彰顯出他強大的文學創作能力,他的中篇作品較多關注底層民眾苦難生活,對普通人的人生困境進行真實描摹,凸顯出強烈的批評精神和深切的同情。
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一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著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績?
《邊城》精選精編了沈從文的小說名篇《邊城》《三三》《蕭蕭》《虎雛》《月下小景》等共十一篇。《邊城》為沈從文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34年,《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
本書對胡仁烏力格爾的起源與形成進行了科學的分析,闡明漢文小說對胡仁烏力格爾生成的影響以及其間內在的親緣關系,闡述胡爾奇的分布類型、傳承譜系進行了闡述,梳理胡爾奇流派脈絡,總結胡仁烏力格爾說唱的藝術特征,論述胡爾奇的地位與貢獻,以開闊的學術視野分析了胡仁烏力格爾的情節、人物形象等諸多方面,進而揭示其美學價值,并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觀和全球化沖擊與挑戰下探討胡仁烏力格爾的保護和傳承,從而實現對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系統的研究。
本書以兩漢時期謠諺文化的發展與傳播為研究對象,通過細致梳理歷代文獻,對這一時期謠諺作品的本事、出處、數量、類別進行了摸排,分析了謠諺作品多樣的形式、內容、風格及其藝術表現力,考察了漢代謠諺的地域分布、不同類別作品的傳播范圍。通過分析漢代謠諺運用的場合與方式,對漢代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下層民眾、文人儒土、太學生、朝廷官員及讖緯家、政治活動家運用謠諺文化的情形和動機進行了探討。從傳播的方式、載體和變異三個方面對漢代謠諺復雜的社會傳播情況進行了考述;從謠諺藝術本身的發展與完善、官方相關政策的
本書是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全體教師(含五年內退休及調離的教師)的論文代表作合集。絕大多數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所發表的論文,而尤以近十年來所發表的論文為最多,基本上反映了本學科同仁們最新的研究狀況以及所達到的水平。現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和文學批評史四個研究方向,將論文作者依照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加以編排,同一作者的論文集中編排在一起,而同一方向的作者,則按年齡進行序次。
《茅盾研究年鑒(2020-2021)》系浙江傳媒學院茅盾研究中心與浙江省桐鄉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聯袂主持的大型系列文獻之一。茅盾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本年鑒全面呈現了茅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凸顯出最活躍的茅盾研究隊伍的弘毅身影,精心遴選出茅盾研究領域的重要論著、論文,以及期刊、報紙、學位論文的要目索引,梳理了2020-2021年茅盾研究大事記,為文史專家和文學愛好者提供了重要資料,以便更好地傳承茅盾精神。
本書所收集的新馬廣府說唱文學文獻資料,包括南音、粵謳、班本、拍板歌、龍舟歌等,都源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漢文報刊中,它們是新馬漢文說唱文學的重要文獻資料,國內尚無學者整理,此次將其系統性收集整理,為后續的新馬漢文報刊文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新馬廣府說唱文學與中國廣府說唱文學有著非常的緊密的關系,在形式上、語言上、內容上關聯性較高。新馬說唱文學并不是簡單繼承,其中有創新,也有對新馬本地華人及文化的關注。
本書是作家陳斌先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精選了作家2021年發表在《當代》《北京文學》《芒種》《湖南文學》《紅巖》《延河》等雜志的篇目。作者用樸實的筆調,由外向內,從精神層面不動聲色地傳達現實關懷、勾勒眾生群像。小說從細微處落筆,不疾不徐地演繹渺小而靜寂的生活狀態,從現實出發,不斷開掘精神維度。
本書是作家劉正權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精選了作者于2021年發表在《莽原》《百花園》《當代小說》《小說月刊》《今古傳奇》等雜志的篇目。作者通過相對簡約的敘述特點,書寫生活積淀、時代印記和精神追尋,開拓出一種截然不同的審美傾向。文字中既有驚鴻一瞥的艷麗,也有魚翔淺底的瀟灑。小說里有故事的機智,故事中有小說的城府,其作品是對傳統寫作方式的顛覆與突破。
本書是作家馬億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精選了作者于2021年發表在《作家》《雨花》《廣州文藝》《香港文學》《長城》《文學港》等雜志的作品。作者以青年人的眼光審視和描摹生活的諸般景觀,既有用偵探小說的形式來講述調查者與被調查者,后調查者失去主體性,荒誕地融入被調查者生活的故事,又有對田園牧歌、淳樸鄉村生活、鄉野傳奇的回望與留戀,也有對科技發展、未來世界的諸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