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世界投入產出框架構建了全球產業轉移價值量測度模型。這一模型能夠克服現有的主流產業轉移測度指標的局限性,提供更系統、全面的國際產業轉移規模測度結果,從而更清晰地刻畫全球產業布局的演變趨勢。圍繞這一模型及測算結果,本書對國際產業轉移的演變歷程和中國典型制造業參與國際產業轉移的路徑演變開展了一系列實證研究,期望能夠對當前和過去的國際產業轉移格局和特征進行立體透視,并基于此對未來的國際產業轉移趨勢有一個初步的展望。
.本書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編號:71841016)提供資助。全書共分十二章,涵蓋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位置和地位、全球價值鏈與碳排放、全球價值鏈與收入不平等、全球價值鏈與產業競爭力、數字全球價值鏈測度構建與特征、全球數字服務網絡布局及我國地位、中國數字服務貿易影響機制、數字服務出口風險、挑戰及對策建議、貿易與綠色發展、全球價值鏈與生態鏈的耦合系統等內容。本書積極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思想,以十四五規劃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目標為指向,以價值鏈
本書首先梳理了經濟合作與貨幣國際化的理論基礎、歷史經驗,討論了我國在RCEP框架下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力;其次厘清了貨幣國際化收益成本的兩個典型事實,論證了我國抓住機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最后研究人民幣貨幣錨地位和人民幣國際儲備持有的驅動力量及作用機制。
本書是一部探討互聯網在未來5000天發展新可能的經濟讀物。在互聯網商業化的5000天后, 社交媒體 (SNS) 開始蓬勃興起,F在SNS興起后又過了近5000天了,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SNS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 接下來的5000天, 將會發生什么事呢? 作者預測未來將會是一切都連接著AI的世界, 他將其稱為鏡像世界 (Mirror-world)。
本書采取了國際前沿、國內較為獨特的基于準結構模型的情景分析 (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 和政策模擬 (policy simulations) 方法, 在對統計數據和經濟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學鑒別校正的基礎上, 對中國宏觀經濟最新形勢進行嚴謹分析, 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客觀預測, 并提供各種政策情景模擬結果供決策參考。
小成靠勤奮,大成靠周期。在變化的周期中取得成就,需要的是觀念的更新、方法的變革以及對未來的信心。全書共三篇:宏觀篇:如何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從宏觀角度,基于經濟、金融視角討論周期觀;中觀篇:如何把握產業機會,從中觀角度,探討全球重點行業的發展周期及機會;微觀篇:企業與個人如何抗周期成長,從微觀角度,結合鮮活案例,講述企業與個人穿越周期逆勢上揚之道。洞察大周期,找到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生存法則。
中國這么大,整個經濟系統非常龐大、極其復雜,受到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疊加影響,其中既有歷史的成因,也有現實的狀態,更有未來的趨勢。那么,如何對中國經濟進行系統的、歸納的、形象的、理論聯系實踐的、剝繭抽絲般的論述?本書選取了十六個重要命題,力圖使人人都能讀懂中國經濟。本書主要圍繞著四條主線展開敘述。第一,從新中國建設開篇,到改革開放,再到對如今世界經濟的認知、中國經濟的研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把握,用一條線把歷史和現實、外部和內部串連起來。第二,農業、工業、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
本書主要內容由上、下兩篇構成。上篇在闡述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相關理論基礎以及國外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主要從國家、區域、省域和城市四個維度構建了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多維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多種評價方法,建立了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多維評價模型。下篇對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多維評價的可視化平臺實現過程進行了描述,并在建立的國家、區域、省域和城市四個維度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基礎之上,結合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多維評價的可視化平臺完成我國不同維度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實證研究及可視化結果分析。
本書從當前資源經濟發展的現狀著手, 以“雙碳”和高質量發展理念為指導, 對資源型經濟的發展轉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主要內容包括: 資源型經濟及我國資源型經濟的表現、資源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存在的主要問題、“雙碳”理念的提出與解讀、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解讀、打造綠色金融, 落實“雙碳”發展理念、推進智慧能源, 推動高質量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科技, 推動資源經濟的綠色發展。
本書從資源與資源經濟出發, 對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分析研究, 主要內容包括: 資源與資源經濟、綠色發展是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資源型經濟綠色轉型的理論基礎與內部機理、綠色經濟模式的特點分析與本質研究、雙維度下的綠色經濟發展態勢與模式研究、綠色經濟發展的社會模式與實現機制、資源經濟綠色轉型的現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