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詠史意識、題材選擇、社會風氣、創作傳統、寫作技巧、文體互動等角度對中古詠史詩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重點分析了中古詠史詩的兩大主題——士人主題和女性主題,深入分析了這兩大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兩類主題在發展中不斷拓展流變過程。同時,本書還注意到中古詠史題材的發展與其他題材存在著不同的互動關系,并著重討論了述德、贈答、懷古、邊塞、宮怨等題材和詠史之間的相互影響。
“古文運動”是中國文學史敘述中流行已久的一個名詞,但唐宋至“五四”之前的傳統中,并無“古文運動”這一說法,“古文運動”概念其實是現代以來中國文學史敘述的一個建構。這一建構,在中國文學從古典文學轉變為現代文學之際,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它是“文學運動”這一現代觀念的最早體現;其次,它是“五四”以后各種新、舊文學立場之間文、白之爭、文學史觀、以及文學本質論的一個重要論爭場域,中國現代文學的發軔,正是在對唐宋以后以古文傳統為核心,尤其是由 “古文運動”所加強的“文以載道”觀為正統的古典文
周國平讀書隨筆集大成之作,寫給青年人的精神拾荒集,薈集讀書、寫作、藝術相關經典隨筆五十余篇。全書分為七輯,作者用大半生的讀書體會,結合精彩而富哲理的小故事,分享如何讓讀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讀什么書,如何讀書。閱讀是實現自我喚醒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在談論讀書、寫作、藝術、審美的基礎上,周國平還提出對現代小說、詩歌、散文、藝術的理解,并站在人文主義的立場,對現代媒體、教育、科技進行了反思。
自我是一個凝聚點。不應該把自我溶解在大師們的作品中,而應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雙料得主格非全新修訂的散文與文學評論集。格非以其嚴謹又不失風趣的筆調,在文字中與卡夫卡、馬爾克斯、福樓拜、列夫·托爾斯泰、博爾赫斯、英瑪·伯格曼、門德爾松等文學、藝術大師展開對話,為讀者帶來一場不可多得的文學盛宴。
格非是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雙料得主,被當代文壇譽為作家中的作家。本書共分為三輯,收錄了他精心挑選的文化隨筆、讀書筆記與文學評論,每一篇都蘊含了他多年累積的寫作及閱讀經驗。這些文章妙趣橫生、深入淺出,帶領讀者
四年過去了……“阿嚏!”井南省合嶺市區,一個掛著“胖子機床”招牌的門面里,一身肥肉的寧默半躺在一張睡椅上,正悠然地搖著大蒲扇,忽然毫無征兆地打了個噴嚏。他坐起來,用手背揉著眼睛,嘟噥道:“這是誰又在念叨我了?”“爸爸,當然是我念叨你了!”一個四五歲的小胖墩兒從門面后面“滾”過來,一直“滾”到寧默面前,嘻嘻笑著往他身上爬。寧默的臉上露出老父親的欣慰笑容,伸手一把把兒子抄起來,讓他坐在自己的肚皮上,笑著問道:“兒子啊,你念叨老爸什么了?”“又到去買雪糕的時間了,我今天要吃雙色雪糕。”小胖墩
安全部門做事,向來講究雷厲風行。曹炳年的電話打過去沒多久,手下孫曉飛的匯報就來了,聲稱并未在狗眼論壇的數據庫里找到那篇文章,也沒有任何的刪除記錄。緊接著,曹炳年的另一名手下也趕到了人民大學,現場對齊木登的辦公電腦進行了檢查,居然也沒找到這篇文章的瀏覽記錄。“這不可能!”齊木登一蹦三尺高,大聲地說道,“我那天分明一上班打開電腦,進入論壇,就看到了那篇文章,怎么可能沒有呢?”……
本書是王曉燕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精選了作者于2021年發表在《鐘山》《四川文學》《湖南文學》《西部》《滿族文學》《當代人》等雜志的作品。作者以簡潔深刻的筆觸寫出一群人平凡的愛恨以及平凡的叛逆:在重重危機里拼命維系平衡的中年人;在剛剛開始的婚姻生活里無措又無解的年輕女子;在會議進行的某個瞬間頓悟一段關系的公務員……小說敘述技巧獨到,語言克制,凸顯作者對小說創作藝術的不懈追求。
本書中收錄的六部小說從不同維度文學地呈現出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個體追求自由平等的奮斗和抗爭, 有對普通農民轉變為紅軍戰士的心路歷程的藝術描述, 有僧人在面對社會善惡時的選擇與抗爭, 有對當下農村青年命運變化的記錄, 有對在生與死災難之下人性被喚醒的描述, 有兩代人對社會變革的價值觀和認識的統一與對立。書稿中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 文學性和可讀性俱佳。
本書是著者多年新文學研究成果的匯編,主題是挖掘百年中國新文學歷史演變的基本問題。在作者看來,歷史的過程之所以值得我們一再重述和審視,就是因為人們太容易遺忘,又因為遺忘而常常不自覺地自蹈虛無主義的覆轍,歷史的教訓總是被我們拋之腦后。“反抗虛無”就是銘記過往,警示后人。本書分“現代性”“國與族”“地方”“文獻”四個專題編列。這四個專題處在當今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前沿,著者的論述是對相關專題的積極介入。論著涉及的論題可以讓我們了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當前的學術動向,對于推動上述領域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