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當代非洲葡語作家米亞·科托的長篇小說,是其“帝王之沙”的第三部,故事主要設定在1895-1896年,情節上接續上一部《劍與矛》,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交織。全書穿插伊瑪尼的敘述和人物之間的信件。伊瑪尼同加扎國王恩昆昆哈內等俘虜乘葡萄牙軍隊的船前往里斯本,展示了葡萄牙的勝利后,眾人被流放到亞速爾群島;故事的結尾交代了后來的事:葡萄牙共和革命后,伊瑪尼回到莫桑比克故鄉,晚年將信件交給后輩,也就是今天生活在莫桑比克的人們。
外公拉法埃爾是赫赫有名的巫醫,他的天賦包括但不限于和亡靈對話、預知未來、治病救人、呼云喚日……甚至在他下葬時,都有許多人爭相把寫有愿望的紙條塞進棺槨,希望外公的法力幫助他們實現。 母親,不守規則、不畏傳統的奇女子,外公口中的“小山獸”。她比外公認識的任何男人都要聰明、狂野,她不僅有繼承巫術的雄心,還能和鬼神交談,分身兩地。 我,在芝加哥上大學,有令人滿意的男朋友,安心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一次車禍失憶讓通靈的能力覺醒,被去
生活中的巨大挑戰,或許沒有十全十美的解法或恰如其分的答案,但米歇爾·奧巴馬相信,我們總是可以找到并仰賴一些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指出變化的航向,在激流中穩步前行。在《我們攜帶的光》中,她與我們展開了一次誠實而懇切的對話,談到那些令我們許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我們如何建立持久而真誠的人際關系?我們怎樣才能從差異中汲取力量,求同存異?當感到自我懷疑或彷徨無助時,我們可以借助什么工具來解決?當感覺壓力巨大、負擔太重時,我們又該怎么辦? 通過講述她作為母親、女兒、伴侶、朋友和美國第一夫人
本書是一部詩集。從生活、經歷、人物、事件、景象、季節、自然界等多方面,抒發了作者對于生活日漸深刻的感悟,將個人情感的釋放與河流、自然、生靈交織在一起,反映出對生存萬物的尊重和愛惜之情,表達了對故鄉、對高原的熱愛,映射出內心深處由來已久的感恩感念、精神求索與豐富的情感,形成了真情滿溢而文風質樸的詩歌語言。三江之源、昆侖白雪,是滋養我們的生命本源,亦留存了高原人青春、理想和奮斗年華的生活印跡。
本書共分“回望”“風物”“拾遺”三輯,精選了作者近兩年來創作的有代表性的詩歌作品二百余首。這些作品中有的謳歌家鄉的山山水水與風土人情,有的關照生活、抒發生命感悟,有的是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有的是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判。詩作多以作者自己獨特的“冷抒情”方式傳達生命感情,將意象以更“冷峻”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詩歌主題及內涵深刻,能帶給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書分“回家的路”“草木為友”“蘭合低語”“白云深處”四輯,描寫了在故鄉的短暫十年生活中的各種溫暖碎片,平凡生活中對植物、動物、食物、天氣等方面的瑣碎體悟,以及工作中的一些磨礪心靈、沉淀自己的方式及感懷,特別是對于人內心深處的惶惑、浮躁、孤單、茫然等情感的細致描述,展現出每個人都需要的一條回家的路,一條充滿救贖心靈、回歸心靈溫暖和安寧的路。
本書內容包括:青春詠嘆調、眼睛里的莊園、黑子的綠茵場、暖冬、立、規矩、未來城市的邏輯計算、長嫂、玉化、深刻的假想。
本書從創傷記憶、文化記憶、后記憶等視角考察六位不同時期越裔代表作家作品的記憶主題和敘事策略, 并引入哈布瓦赫、揚·阿斯曼、瑪麗安·赫希等主要記憶理論家以及美國越裔文學批評的相關論述, 探討第一代、1.5代、第二代美國越裔文學中的記憶書寫及其產生的文學功能, 認為美國越裔文學的記憶書寫展示了越裔族群逃亡美國后的生存群像, 對越戰記憶的反復書寫顯示了不同階段越裔作家為恢復被戰爭摧殘的道德秩序所承擔的時代職責和價值追求。
本書選取的批評對象是雜蕪的。他沒有走學術項目制的、專門化的路子,他一心要的,是從批評對象中挖出可資轉換生成的“寶貝”,是想鎖住“他年如何舉似人”的意外想象。朝軍在批評對象里挖到了不少寶貝,更為重要的,是朝軍的另一重努力,他將意外想象加諸自身的批評語言,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一個特別的、極富活力的文學意義的生成機制:謎底不在作家那里,謎底也不在市場那里,謎底甚至不在理想的讀者或批評家那里,謎底或者意義,永遠在不斷生成之中。
本書是一部勵志類的軍旅題材小說。20世紀70年代初, 丁一飛, 蔣勤業, 唐劍, 周豪杰等幾位主人公正值青春, 毅然投筆從戎。書中講述了他們軍旅的生活, 包括新兵入伍、戰斗演習、抗洪搶險、技術變革等。他們每個人在軍旅生涯中, 都嘗盡了千般滋味, 并且相互幫助、扶持、競爭、進步。幾十年后, 他們有的成為了部隊干部, 有的成為了企業家, 有的歷經坎坷擁有美滿家庭……幾位主人公最終在學校聚首, 感慨一路走來, 奮斗不息, 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