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季景不同》是一本散文隨筆集,全集共52篇作品,總計13萬字,分為"生命方程”、"淺唱低吟”、"歲月情懷”、"風輕云淡”、"茗邊絮語”五個章節。全集52篇文章,既有作者對人生意義、價值、作為的思考,又有對特定時期市井生活、普通勞動大眾情感的描繪,主題線為"人生--文化--情懷”,具有年代感、滄桑感,同時,品茗抒懷、借物喻情,形象藝術地表達了對高尚品德、質樸情感的頌揚。
本書為文化隨筆集。書稿分為三輯:第一輯以《一片飄散的云》為首篇,還包括《省會3+1》《絕路上的喟嘆》《走廊:一邊向西,一邊往南》3篇,主要從地理的視角解讀與量度西康。此輯可解為“地輿篇”。第二輯以《遙遠的光亮》為開篇,包括《掀幕人之死》《兩個不第秀才的西康夢》《誰是趙爾豐》《走進民國的西康》《盛衰:回歸雞肋之地》《紅軍來了》《生命從四十開始》《第一個春天》共計9篇作品,從歷史的視角述說從稻城皮洛文化以降到1950年間的歷史事件,在時間的煙塵里找出一個個歷史人物及故事。此輯可解為“史記篇
本書分為讀者·記者、編者·作者、學者·報人、我與孫犁四輯, 展現了孫犁先生步入報人之路的身影足跡, 在介紹孫犁先生的記者、編輯經歷的同時, 也分析了其不同時期新聞作品的特點, 對作為編輯的孫犁先生的職業操守和卓越造詣, 給予了充分的介紹。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研究孫犁先生的論文及懷念孫犁的散文。本書情感飽滿, 觀點鮮明, 資料豐富翔實, 論述細密透辟, 堪稱是一部內容充實、新意迭出之作, 豐富了孫犁研究, 值得出版。
本書是鄭希的從業經歷回顧, 分享了鄭希配音心得、個人寫真、演唱作品。讀者可以一邊欣賞精美寫真, 一邊了解配音演員的工作。一切始于熱愛, 源于堅持, 如今鄭希依然活躍在影視產業的幕后, 卻被越來越多的愛好者發現并喜愛。
本書為當代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的散文精粹,分為五部分:閱讀自然、致敬名勝、擁抱生活、品味人生、大情大理。每部分開頭,以一篇入選學生課本的散文作為首篇,包括《壺口瀑布》《晉祠》《青山不老》《夏感》《把欄桿拍遍》。又收集了梁衡先生的經典名篇,如《心中的桃花源》《泰山:人向天的傾訴》《亂世中的美神》《讀韓愈》《讀柳永》等。亦有近年新作《尋找縫補地球的金釘子》《風沙行》《補丁》《吃瓜》等。內容全面而深入,不論是寫自然、名勝還是人物與生活,人生與政治,都飽含作者獨有的深刻見解和智慧感悟,視野宏闊,
散文集《去細嗅薔薇》是作家丁立梅近兩年創作的全新散文的合集。收錄兩年來丁立梅精粹的散文作品《開在懸崖上的點地梅》《海桐帶露入簾香》等六十余篇,共分為“白云朵,開滿窗”“做個好天氣一樣的人”“美的感知”“一萬個春天在跳舞”“沾得人間一捧色”“南方以南”六輯編排。書名“去細嗅薔薇”意為,生活里再多不好的體驗,也都選擇原諒選擇和解選擇遺忘吧。這一刻,風和日麗,有薔薇花開,便是人間美好。丁立梅文筆細膩,清新溫婉;作品清新,意境雋永。
本書精選著名學者金宏達散文三十篇,約八萬字。各篇或著筆于日常生活觀照,興會神到,抒情言志;或為重讀歷史之作,每有新見,感慨深永;亦有游歷記敘,卻非一般游記之文,俱各重在探尋、建構意境;更有往事回顧,歲月風霜,心理刻痕,歷歷可見。 作者是學者,卻非以散文為余事,而以散文研習為一專業,致力散文寫作,其文題材較廣,筆下多寫眼中世界、世事滄桑、人間真情,宏詞博辯,峭健老到,或調侃中見通達,或豪宕中顯閎遠,上承傳統文脈,詞章精致淵雅,文采斐然。
本書稿為文論集。上冊收錄了在場主義創始人周聞道關于散文的評論、理論、對話、交流等文章近40篇。下冊收錄了對在場主義創始人周聞道系列作品的解讀文章近80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或多種在場的可能。參與解讀的既有名家大伽,也有初習者。這些作品從理論思考、創作實踐、爭鳴碰撞、問答交流等多側面,為我們探索發現的秘密,提供了頗具價值的個性經驗,是在場主義散文理論建設的重要組成,可為散文寫作者、研究者和熱愛散文的朋友,提供一個新的、富有在場特色的、與眾不同的參考。
《我是人間遠行客》收錄了作者關于湘西、北京、云南的游記21篇,包括《桃源與沅州》《常德的船》《鳳凰》《春游頤和園》《昆明冬景》等名篇,既有對山水靈秀清奇的描寫,也有對人、事、物的敘述抒情,有聲有色、鮮明活潑地展現出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后以作者的一篇《談寫游記》為結尾,為讀者解讀創作游記之道。
《共品香茗》是一部文史隨筆集。全書共分五大部分,作者立足江南文化重鎮上海松江的人物典故與地理風貌,對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文人的立論、故事、作品(包括書札)進行解讀與推介,比如,關于江南松江的地域、沿革與風物的記述等。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一些朝廷大臣、地方要員的襟懷與智慧,歷史上一些有影響的文人學士(如陶宗儀、徐階、陳繼儒、夏完淳及現當代的王季思、浦江清等)的情致與學養。全書內容看似天馬行空,實則精心鋪排,在字里行間與歷史老人隔空對話,從浩如煙海的史料里鉤沉搜羅,類同于古代筆記小說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