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大家經典》中有幾個具有典型的人物,如“老祖父”“有二伯”“馮歪嘴子”等。“有二伯”和魯迅筆下的“阿Q”有異曲同工之妙,閱讀時可以比較他們的異同。作者用兒童的視角來描寫呼蘭河的風土人情、生活瑣事以及自己的童年往事,我們要學習這種不同角度的寫作方法。 在蕭紅的筆下“呼蘭河城”并不繁華,但在單調中卻蘊含著生機,也有著一絲絲的悲涼。在那兒有東二街的“大泥坑”,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勤懇老實的馮歪嘴子,有“我”跟著祖父學唐詩、學下地的快樂而寂寞的童年,有因呼蘭河人太相信迷信而造成
筆者追隨散文, 學步于散文, 企盼走進這芬芳醇香的散文園地, 領略散文的真諦, 感受散文的清麗, 并以此作為本散文集的代序。內容包括: 寄情山水名勝 ; 叩問靈魂 ; 激濁揚清 ; 品味人生 ; 人間萬象等。
★ 廣泛傳閱、家喻戶曉的經典
★ 語文新課標推薦課外閱讀圖書
一個叫杰佩托的老頭沒有孩子,他用木頭雕刻出了一個木偶人,給他起名叫匹諾曹。匹諾曹雖然一直想做一個好孩子,但是難改身上的壞習性。他逃學,撒謊,結交壞朋友,幾次上當還屢教不改。后來,一個有著天藍色頭發的仙女教育了他,每當他說謊的時候,他的鼻子就長一截,他連說三次謊,鼻子長得連他在屋子里轉身都不可能了。這時匹諾曹才開始醒悟,但還是經不住
《烏拉波拉故事集》是一本集科學知識與想象情節于一體、可讀性非常強的科普著作集。書中一位古怪的老頭兒烏拉波拉博士給孩子們講了許多奇異的故事,有小水點的歷險、夢游月球、海底救生、呆子怕鬼、太陽請假、世界末日等。作者用童話的筆調,將本來較為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十分符合孩子們的口味,因此這本科普作品又被稱作科學的童話集。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真可謂是“情不情”,對萬物皆懷有深深敬畏與愛意,并常懷悲憫。特別是林先生散文中的花朵意象,常常帶著不同的意味,平實中充滿感動,生活中禪意橫生。故本書從“喜悅的香”這種充滿生活趣味和禪意的書名入手,將林清玄散文以往帶有香氣或者靈魂香氣的文章放在一起,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輯名為“生平一瓣香”,此小輯收入了關于少年往事、親情的文章,是作者在回憶少年往事的時候,引用花等植物作為意象的文章。第二輯 名為“芳香百里馨”,收入了各種關于花朵的感悟文章,讓讀者感受生活如花,百味雜陳之美。第三
1945年,德累斯頓遭到大轟炸時,馮內古特本人正巧身在德國。他和其他戰俘一起,在五號屠場地下貯存獸肉的地窖里捱過了一夜,逃避了頭頂上的一場狂轟濫炸。二次大戰的親身經驗,衍生出了這部有史以來*偉大的反戰小說。
馮內古特運用科幻小說的技巧,讓畢利在德累斯頓一場因空襲而起的大火中九死一生后,之后展開了一場自由穿梭時空的冒險之旅。在《五號屠場》里,無論戰場上或時空旅行中,馮內古特描述許多面臨生死邊緣或受苦受難的人所采取的方式皆是冷靜超然把自己掩埋在池底下、地底下或是宇
選題收錄了余光中膾炙人口的散文名作近四十篇,如《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聽聽那冷雨》等名篇名作,呈現了作者半個多世紀的求索之路與鄉愁。書中既有回憶故鄉風物與人情的感人之作,也有游歷歐美時期對西方文化及自然遺跡的記游之作,反映了余光中這位學貫中西的“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在散文上的多面性。既有關于歐美多年的思考和體悟,又有傳承傳統文化的懷鄉與幽思,也有灑脫和幽默的性情的自然流露。呈現了他融詩人、作家、翻譯家為一體的獨特風貌。
本書《城南舊事》收錄了其代表作《城南舊事》作為第一輯,并收錄其他具有代表性質的文章三輯。其中第二輯“母親的秘密”里包括了一些關于家庭生活的小文,故事性強。第三輯“北平漫筆”則有不少作者的回憶性文章,是《城南舊事》的一種延伸。第四輯“臺灣民俗雜輯”則將“舊事”擴大到臺灣,將不少臺灣當地的故事或者風物文章放在一起。第五輯“隔著竹簾兒看見她”則是將其寫人的文章作為一輯。文章內容多樣,將種種“舊事”集合起來,呈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時空的風貌。
從漢口南面漢川縣姬家河邊鄉下走出來的幾個青年,有加入到中國鐵路建設中的,有投身軍界而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有獻身教育成為教育家的,也有參加了共產黨成為解放軍高級將領的……。他們坎坷的一生,被歷史的潮流裹挾著,以不同的方式與聚變中的國家和民族共同承擔著災難和輝煌。鐵路世家姬家百年的傳奇和對鐵路堅定不移的傳承和堅守,更是展現了中國鐵路人的個性與風范。同時,也記錄了武漢這個中國鐵路重鎮的歷史、地理、文化和民俗的變遷。
由天水開始——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詭秘與神奇,趙武靈王開拓的疆域,詩詞中的賀蘭山缺,以及分散在祁連南北、黃河谷地與河西走廊上的諸多人文遺跡,于時間和人類歷史中燦爛光華或湮滅無聲。那白雪與大漠映照的幽深如井的天空,落日孤煙狀繪的邊塞勝景……作者身體力行,對古老而又不斷煥發活力的陸上絲綢之路進行了現代性的考察,并以文字方式,呈現了一個真實而又截然不同的絲綢之路風貌……尤其是那些隱蔽的歷史與鮮為人知的傳奇……在今天仍舊有著諸多的隱喻與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