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日記形式,詳細記錄了錢少華同志飽含熱情、充滿激情、賦予真情,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駐村幫扶經濟相對薄弱村,助力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周家港村走上鄉村振興之路的艱辛歷程。他堅持在基層深耕,邊學習邊調研,邊工作邊總結,以軍轉干部獨到的戰略眼光、紀檢干部特有的嚴謹作風,從實踐中提煉了一套系統全面的幫扶經驗,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勃勃生機。這里有基層一線珍貴的資料、感人的故事,有現實的民生問題、具體的幫扶措施,有對鄉村振興的深度思考,有為群眾辦實事的干群關系新風貌,更有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忠誠踐行
本書以長篇歷史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展現了東莞這座城市的變遷發展史。全書通過朝代更替、社會興衰、戰場爭雄、抵抗侵略、書香文脈、引種番薯等緊張驚險的故事和復雜曲折的情節講述了從五代十國至民國這上千年間廣東東莞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書中客觀真實地塑造了李用、熊飛、趙必、何真、袁崇煥、陳策、蘇觀生、陳象明、張家玉、羅亨信、祁順、鄧淳、陳建、林光、倫明、陳益等人物群像,以不同時代的一張張面孔展示出東莞這座城市的民族氣節及士人風骨。
《時光里的黃姚》是當代散文作家王劍冰創作散文新作,書寫廣西古鎮黃姚。黃姚是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鎮,發祥于宋朝年間,興建于明朝萬歷年間,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間,作者從古鎮的歷史與現實挖掘出大量的創作素材。書中收錄的文章大都于近來發表于各大文學刊物,描寫黃姚的歷史、現在,鄉俗人情,體現著濃厚的鄉土風情與家國情懷。作者的語言溫潤可感,擅于將自然風景、藝術情趣、歷史背景等巧妙地勾連、融和在一起,其散文獨具風格,具備很強的可讀性。
黃姚這個名字,會讓人一下子記住。就像一位女子
本身從俞平伯的5本散文集及集外集中精選, 擬收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我想》《眠月》等名篇, 精選大約20萬字的內容, 并配以俞平伯個人黑白精修照片十幾張, 按文章發表時間順序排列全書內容。排版與裝幀設計都與“中華散文插圖珍藏本”第二輯相同。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 收錄了作者不同時期創作的50多篇作品。全書分兩輯, 第一輯“南岸 風生水起”, 回顧了作者在嶺南不同地區的生活感受、文學歷程及出版工作方面的見聞、心得。第二輯“書香 芬芳襲人”則是作者對故鄉山水人情的深沉回望, 其中收錄多篇序跋。附錄部分收錄多位文化名人對作者及其作品的點評。作者文筆流暢, 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富有文學性, 體現了其豐富的才情和思想, 富有地方濃郁色彩又文采斐然, 可讀性很強。全書字數26萬字。
這是一部中國四位大師父親豐子愷、傅雷、梁啟超、曾國藩寫給子女的家書合集,一部中國父親對孩子愛的人間告白。四位大師父親從修身、持家、讀書、處世、做人、養生等多角度為孩子傳道、授業、解惑,句句語重心長,言近旨遠。每一封家書都飽含父親對子女的諄教導、對生活的點滴叮嚀,有如朋友般有趣的對話,讓我們在會心一笑里了悟一個父親深沉的愛意。他們的孩子們也不負父愛如斯,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不負此生,不負家國。愿我們每個人也能如其所愿: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這是一本為當代藝術開出的確診書。作者徐薇與常見的藝術史寫作或藝術哲學寫作不同,從時代靈魂角度解析中西方當代藝術,透過藝術看本質,讓人真正理解當代藝術。作者借由藝術現象分析媚俗(Kitsch)、虛擬現實、錢權至上等社會問題,讓人真正理解藝術目的為何,而又是什么成就了藝術,充滿人性的溫度和深徹的洞見,無論是專業學術讀者還是大眾愛好者皆能從中獲得全新了悟。
作者從對時代弊病的觀察出發,在共情的體驗中,幫助讀者拋下知識體系的桎梏直接進入藝術本質,不僅看懂中西方當代藝術,更在這些案例中
本書是我國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精選之一, 曾于2018年10月在我社出版。此次因有館配需求再版。書中收錄有《春之懷古》《我自我的田渠歸來》《種種可愛》《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等名篇。她以情入里, 出入古今, 仰視宇宙之大, 從喧嘩的都市中尋找悠閑生活之美; 又有一股暢快的英偉之氣和俠士之風, 加之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纖細柔情, 用知性來提升感性, 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
本書收錄張曉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最優質的篇章。很多為讀者稱道的句子都在這里閃爍, 比如“樹在, 山在, 大地在, 歲月在, 我在, 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一筆簡單的雨荷可以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 一片亭亭青葉支撐多少世紀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 倘有荷在心, 則長長的雨季何患? ”……這些唯美的句子很多讀者耳熟能詳, 在此相遇, 會更覺親切。這本精選集幾乎勾勒出了一個最完美的曉風作品風格: 亦秀亦豪, 腕挾風雷。
本書是我國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精選之一, 曾于2018年10月在我社出版。此次因有館配需求再版。書中收錄有《只因為年輕啊》《一朵》《小蜥蜴如何藏身在草叢里的奇觀》《不朽的失眠》等名篇。其中作為書名的主打文章《不朽的失眠》通過講述唐朝詩人張繼落榜之后, 卻在最失意之際, 輾轉難眠, 寫下流傳千古的名作《楓橋夜泊》的故事, 鼓勵考試暫未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張曉風以那雙透視生活的慧眼, 在瑣碎平凡的事物中品出了美麗、典雅、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