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除了導論以外,共分為四章,導論從總體上介紹了四書的意義和四書何以形成的緣由,正文依次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順序進行導讀,為讀者提供循序漸進的學習階梯。
本書是根據毓老師課堂講授之筆記整理而成。毓老師解經遵循儒家經學傳統,以依經解經和一字一義的講解方式,重現經典的經世致用之義,既能靈活地結合歷史、政治、人文等主題,又能與當下融會貫通,高度還原經典的哲學內蘊和思想力量。毓老師講解《莊子》,結合了莊子本人的出身、性情以及時代背景,剖析透徹,引人深思。毓老師結合自己對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讀者清楚了解經典之真義,從而啟發現代人運用經典的智慧來指導人生。
本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自由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是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本書是吳怡先生對《莊子》一書內七篇以及雜篇《天下》和外篇《秋水》的解讀,包括原文、語譯及釋義三部分內容,便于讀者清晰明了地理解《莊子》一書。同時,作者從莊子的哲學或思想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力求引領讀者更進一步了解《莊子》理想境界以及其所蘊含的修養方法。
《道家的智慧)》,分為《老子的智慧》《莊子的智慧》。《莊子的智慧》,將寓言當作打開《莊子》瑰麗深邃思想世界大門的鑰匙,主要圍繞最能體現莊子本人思想的內七篇,分別從自由萬物的差別養生全神之道處世之法精神與形體得道之方好的領導者七個主題出發,通過對原典的詳細解讀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莊子》的核心精神。一方面著重于對原文的解讀,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將《莊子》的內容呈現給大家;另一方面注重其與現實的關聯,讓《莊子》的思想與鮮明的人的生活產生聯系,從而說明一個觀點: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個莊周
《大學》和《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章節,自唐、宋以來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從而成為宋明理學的核心經典。《大學》和《中庸》自清末以來就被翻譯為各種文字,成為海外學者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本書精選《大學》和《中庸》英文譯本中的幾部重要作品,如理雅各(James Legge)、龐德(Ezra Pound)、林語堂、辜鴻銘、陳榮捷、安樂哲(Roger T. Ames)等,對其在關鍵字詞和概念上的翻譯做出對比和評析,勾勒出他們在文本理解
本書對指數思維引領下的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進行研究,采用設計研究范式,按照理論解析、模型構建和教學實證的科學研究流程,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趨同發展及其培養模式進行分析。遵循正向設計、反向修正的思路,基于TACD模型,設計教師指數型趨同發展模式,實施教學實驗。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并穿插準實驗研究,以驗證模式對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并對模式進行修訂。在模式修訂的基礎上對TACD模型進行二次修正,引入指數思維重構升級版的教師教學能力培養TAECD模型,旨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
本書通過對清初以來湖南社會變遷與湖湘學術演變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漢學興起的“內因”與“外因”,并對相關著述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本書認為,晚清時期湖南漢學的興盛,實際上是清初以來湖湘學術的另一面相——漢學逐漸發展,由隱到彰的結果,并與當時湖南地域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密切相關。相關學者在經學、史學、諸子學多個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對整個清代漢學的接續發展也產生了積極作用。此外,漢學研究在湖南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方特色,不少漢學家或上陳直言、或投身疆場,即使在退居鄉里之后,仍積極參與公
本書分別從《易》學與《春秋》學兩個角度分述其在宋型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先從理論建設、理論運用、理論影響等方面剖析易學之于兩宋學術文化的重要意義,并著力凸顯出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再以宋元為具體切入點,論述易學在推動彼時思想多元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其中不僅涉及心學,也包括三教合一這一古老而常新的命題。最后論《春秋》,分別論述北宋、南宋、元代的《春秋》學成就以及其在理學內圣外王之道的建構中所展現出的價值與影響,涉及諸如尊王攘夷尊王討賊以及朱子學之影響等問題。本書為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著作,理論價值較高
本書主要通講《周易》經文的字句文辭,輔之以卦象用占。所用方法是以字解經、依傳解經、據史解經及用現實解經,義理與象數相互闡發,數理取象盡量得到史事印證,既不虛弄象數,也不空談玄理。
本書論析了荀子思想與商鞅、墨子、韓非子等諸家思想的關系,以儒家思想發展進程為線索,對荀子與董仲舒、朱熹、王陽明、譚嗣同等諸位思想家的理論進行了觀同別異,同時,從方法論的角度對荀子思想理論體系的核心判斷與邏輯思維方法進行了剖析,突出了荀子思想理論體系的本質內涵、內在聯系與學術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