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是世界三大邏輯起源之一,因明源于印度,傳于中國、東亞,乃至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術。印度因明又以陳那為分界,分為新、古二階段。本書研究的印度古因明是從較寬泛的意義上的,不限于印度佛教因明,也包括中古印度的正理論及其他各派的的哲學、邏輯思想,亦包括知識論、辯學、過失論的內容。印度古因明是新因明的直接來源,本書通過對古因明各家經典的疏理,側重分析其中的知識論、邏輯學、辯學思想,明確其與印度新因明的異同,以及其對漢、藏因明的影響,以期進一步充實因明學術發展全史的認知。
\"? 現象學和分析哲學是否水火不容?? 認知科學要完全拒斥現象學嗎?? 現象學能否對認知科學有所貢獻,以及從中獲得靈感?? 人能否被還原為“缸中之腦”?? 面對AI、大數據、算法,我們如何為“人的存在”辯護?? 我們的性別、身體、民族等觀念是如何被塑造的?? 自然化的現象學,在何種意義上不可能,在何種意義上可能?? 一門結合現象學、分析哲學、認知科學的心靈哲學是否可能?……當代哲學家扎哈維和加拉格爾聯手合作,借助并結合經典現象學和認知科學一百多年來的資源,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本書
本書使用文獻研究法討論了一個數理邏輯問題:弗協調集合論是否優于經典集合論。書稿從張清宇先生的弗協調命題邏輯出發構造一階謂詞系統和集合論系統,并構造模型證明其非平凡性,結果證明現有的弗協調集合論不優于經典集合論。本書同時還用模型證明了弗協調集合論的非平凡性,在一定意義上拓展了其應用領域,實現了洛韋和塔拉法德的猜想,將廣義代數值模型推廣到弗協調集合論,書稿也對集合論模型的構造技術作了一次較為充分的梳理,為其它集合論模型的研究提供參考。
本書為德國當代著名的現象學家沃爾夫哈特·亨克曼文集,為十六篇研究舍勒的論文,涵蓋了舍勒的現象學、知識社會學、哲學人類學三大主題:第一部分討論了舍勒現象學的基本理論,包括現象學史的概念、意向性問題、先天學說、理性與情感、舍勒對柏格森的接受等話題;第二部分涉及舍勒新開辟的知識社會學研究領域、文化解釋學、現實性概念、凝聚問題的發展,以及他晚期未竟的形而上學計劃;第三部分探討了舍勒的哲學人類學思想、人格與世界、身體與心靈等議題,以及關于人的形而上學和人的可疑問性。
如何從統計相關中剝離出因果關系一直是定量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因果推斷方法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應用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本書以潛在結果模型和因果圖為理論基礎,重點介紹回歸、匹配、傾向值分析、工具變量、斷點回歸、面板數據、雙重差分和合成控制等常見的因果推斷方法。在對每種方法的原理及使用條件進行介紹的同時,還用Stata軟件展示了各種方法的軟件實現過程和要點。隨書配有大量習題、答案和數據包,供讀者隨時檢驗學習成果。
邏輯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在內的七大基礎性學科之一。人工智能是國家近期和未來重要的科技發展戰略,而邏輯學、哲學均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基礎學科,為了推動并展示相關交叉學科的創新性研究成果,中國邏輯學會特創辦該集刊《邏輯、智能與哲學》。集刊的主要研究論域包括邏輯、智能與哲學的交叉融合等,其基本研究方法是突出基礎性、前沿性、應用性和跨學科性等,受眾對象主要是邏輯學、智能科學和哲學研究者和愛好者。本輯為第四輯,主題是“邏輯與知識:可能性與可靠性”,主要欄目有:邏輯經典問
本書通過對范疇直觀與代現的被給予性疑難和同時性困境的探討,以時間流形(一維流形構造二維連續統)為基礎,提出了以意向流形理解超越論現象學的原創性方案。基于此框架,本書不僅對胡塞爾從描述心理學突人超越論現象學的緣由和過程、超越論現象學的諸基本問題以及現象學的邊界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而且對超越論現象學如何從根本上塑形法國現象學進行了探源性的研究。
邏輯為正思之學,即給所有思想立種種法式,相互推校、參照,“以期所得信為最正確者而歸依”。他認為,“邏輯之名,起于歐洲,而邏輯之理,存乎天壤”,先秦名學與歐洲邏輯“信如車之兩輪,相輔而行”。該書以歐洲邏輯體系為“經”,以中國古代名辯理論和實例為“緯”編寫而成。書后附有作者早年所寫的6篇論文,其中《名墨訾應論》和《名學他辯》等篇對先秦名辯之學(見先秦邏輯思想)提出了一些重要看法。作者否定了西晉魯勝以來所謂“墨子著書,作辯經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形名顯于世”的傳統說法,認為惠施
本書基于現象學對生命事件進行探索,旨在深度描述并詮釋生活中的隱微現象。這些現象包含了個體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羞恥、遺忘、脆弱、苦難、僥幸等。而一切生命現象,諸如身體、藝術、文化,在根本上都是表象性的,但在其縫隙處,有微光和異質物露出,言說隱微者為人們重新提及智慧提供了契機,而生命直觀則是最契合的方式,通過生命之根本直觀,人們會再次保有那最脆弱、自由、本真、激情之物。本書謹獻給一切為生命之奧秘所困惱之人。
本書首先探討了邏輯的觀念,并通過回顧中西方推理研究的重要問題和內容,提出了研究所秉持的邏輯觀念和方法,即以邏輯與文化關系為紐帶,深刻認識并高度認同關于邏輯具有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思想,堅持文化邏輯觀,精準運用“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的方法。其次,提出并初步構建了比較邏輯學的理論框架,創新性地提出比較邏輯學描述、評價、匯通“三層次”理論設想,并按照這一設想展開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較研究。最后,提出開展中國古代科學邏輯思想研究的新命題,拓寬了中國邏輯史研究領域;提出中國邏輯必然推理是一種有別于西方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