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6章。第1章介紹了我國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管理與替代現狀,提出了構建化學物質綠色分級技術的必要性和背景;第2章主要概述了我國、歐美發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等國內外化學物質綠色分級相關技術現狀;第3章主要介紹了典型行業化學物質清單構建的方法,并以涂料行業為例,依據篩選原則,整合相關信息,建立了該行業化學物質清單和數據庫;第4章介紹了化學物質危害終點的指標體系及其關注度分級方法,并對涂料行業化學物質進行了危害終點關注度分級等。
本教程共分十章,全書內容以自然環境中化合物發生的主要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為主線進行編排,較詳細論述了這些過程的基本規律及機制,較深入地闡述了人為污染物對這些過程的擾動及其機制以及所產生的后果及其影響。在介紹較成熟的基本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反映環境化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本書是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科書,可作為環境保護和環境科學研究人員、高等院校教師的參考書,亦可作為大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習參考用書。《環境化學教程》第四版延續第三版的內容。除了刪除、更新部分較為陳舊
銻已經成為全球性、新型污染物。有關環境中銻污染及環境地球化學過程及效應研究,近年來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針對中國特色礦產銻礦資源開采利用過程中產生的銻污染問題,結合作者完成的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本書系統介紹了含銻礦物淋溶釋放、環境中粘土礦物、鐵錳氧化物對銻的吸附、以及鐵錳氧化物介導下的銻的氧化過程和機理。全書共分3部分22章,第1部分是關于含銻礦物淋溶釋放動力學過程和機理,包括氧化銻、硫化銻、天然銻礦物及剎車片中銻的淋溶釋放特征;第2部分是關于典型礦物對銻的吸附過程及機理,包括典型粘土
本書以砷、銻兩種典型類金屬污染物為對象,從配位結構、賦存形態等化學基礎出發,論述環境中砷、銻污染成因、多介質界面過程、及其耦合機制,總結歸納砷銻的先進分析技術與現場檢測手段,并從污染源阻斷等角度,論述砷銻污染阻控與修復技術原理。本書共分6個章節,主要內容包括砷銻賦存形態與配位化學、砷銻環境樣品的分離分析方法、基于原子光譜與生物技術的砷銻現場分析方法、砷銻的環境形態轉化與界面分子機制,以及環境水體、土壤基質中的砷銻污染防治技術與修復原理。本書理論與實踐并重,將系統總結砷銻的環境行為特性及防治實踐。
本書共設五個項目,分別是認識環境監測、水與廢水監測、大氣與廢氣監測、土壤與固體廢物監測、噪聲監測。
《環境分析與監測》是作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標準、規范以及結合多年從事生態環境監測教學和工作的實踐經驗編寫而成。共分十章,分別對水和廢水監測、大氣污染監測、固體廢物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生物污染監測、噪聲監測、核和電磁輻射監測及環境污染自動監測的基本理論和原理、基本技術和方法進行了系統闡述,對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措施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環境監測、環境工程、生態保護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以及有關管理人員使用。
本書共分10章,概述了化學分析技術;介紹了環境樣品處理方法,尤其是農林業環境樣品;闡述了現代分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每章之后附思考題與習題。
《環境化學》共分八章,分別為:緒論、大氣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遷移轉化、典型污染物在環境各圈層中的轉歸與效應、有害廢物及放射性固體廢物、環境化學研究方法與實驗。每章有學習指南、閱讀材料、本章小結、復習思考題。 為進一步滿足教學需要,編者還編制了與本教材配套的電子教案、備課筆記、視頻錄像等材料。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書共八章,包括緒論、大氣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生物體內污染物質的運動過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環境各圈層中的轉歸與效應、受污染環境的修復和綠色化學的基本原理與應用。以闡述污染物在大氣、水、巖石、生物各圈層環境介質中遷移轉化過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學問題及其效應為主線,較全面深入地闡明基本原理、環境化學相關交叉學科的知識。為進一步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方針,增添了反映近年環境科學領域新發展且應用性較強的兩個重要研究方向,即“受污染環境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