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生態管理的內容談起,對生態管理職能、技術基礎、實施方法等做了概述。針對目前生態管理實際情況,從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三個方面對生態環境管理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對水污染與防治、土壤污染與修復、大氣污染與綜合防治給出了具體的管理辦法。針對大數據信息管理與應用,本書重點闡釋它們在生態環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對生態環境信息資源體系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大數據平臺構建與運用給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本書圍繞調控典型城鎮有機廢物的生物轉化過程,以制備不同類型的高值化學品為目標,通過構建相應的功能微生物菌群,建立混合微生物的代謝調控方法,揭示有機廢物高值生物轉化的調控原理,為城鎮有機廢物高值生物轉化提供理論與技術指導,助推我國“無廢城市”建設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本書是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羅霄山脈地區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全書共分9章,在對羅霄山脈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進行綜合記述的基礎上,重點對全境及五條中型山脈的生態保護現狀、珍稀瀕危重點保護動植物、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策略等進行了評價和研究;對11類特色代表性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進行了專題研究;對若干選定生物種群進行了保護生物學研究;還探討了羅霄山脈地區的古植被和古氣候特征。整體上,為羅霄山脈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規劃,以及
本書介紹分析了我國湖泊、河流、濕地等面臨的實際問題,并以生態學視角闡釋水域生物要素與生態過程;在此基礎上,梳理總結了水域生態恢復的理念、技術方法,并介紹了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代表性工程案例;進一步總結了水生態恢復方案的設計流程,并提供了來源于實際工程的設計方案,幫助讀者學習與掌握設計方法。本書注重生態學理論、工程思維和技術方法的相互貫通,可用于大專院校生態環境專業教學,也可以為相關領域工程師學習理論和技術方法提供較好的參考。
藍色是地球生命之源,也是地球生態圖騰。但戰爭與污染,將地球破壞得面目全非。污染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只是心靈污染外化表現之一。要徹底清除環境污染,還需從修正人類文明觀念入手。透過撲朔迷離的國際紛爭,我們看到了當前世界有人放任污染蔓延,手握治污的能力卻將它用于爭奪利益的戰爭。人類應以共同利益和保護地球生態為出發點去考慮問題,放棄狹隘利益觀,建立從地球生態與人類出發的藍色文明觀。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2019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典型工礦區地表系統健康診斷與綠色發展模式考察的總結性專著,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線的科研人員共同編著。全書共6章,包括科考的背景、意義、目標及內容,科考區域和路線,青藏高原典型工礦區地表系統健康診斷,青藏高原典型工礦業生產活動特征及污染物排放分析,青藏高原典型工礦區景觀格局的環境質量響應特征,高原地區能礦業發展現狀與綠色發展模式探討等。本書的特點是通過科考獲得了大量的高原工礦業生產、污染物排放、地表環境質量、產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態安全領域的探索性教材,本書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生態文明、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相融合,嘗試構建一個生態安全學的理論體系框架。全書共九章:第一章為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為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第三章為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第四章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五章為國土空間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六章為突發狀況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七章為雙碳背景下的生態安全與評估,第八章為雙碳背景下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五版)全書共分三篇,第一篇為微生物學基礎。介紹非細胞結構超微小微生物--病毒,包括病毒的分類與命名、其個體的特殊結構、遺傳物質、繁殖方式、遺傳變異及其致病性等;病毒的傳播、危害、對策與應用;介紹具有細胞結構微生物的個體、群體特征及特征識別,生理生化特性,生長特征。重點關注對環境工程極有意義的古菌、極端環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學、遺傳變異和分子遺傳學基本原理;介紹現代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技術在環境保護與環境工程中的應用。 第二篇為微生物生態與環境生態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介紹在
本書匯集了作者及團隊在水力空化領域的多年科研和實踐成果,以水力空化的發展歷史、水力空化基本原理以及裝置設備為基礎,全面介紹了水力空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化學基礎、水力空化強度的影響因素、水力空化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研究、水力空化強化高級氧化技術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研究、水力空化消殺微生物的研究、水力空化技術去除環境污染物的工程應用及案例解析。本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及技術應用性,可供從事水力空化或水力空化聯合其他高級氧化技術等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也適合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市政工程
本書共七章,內容包括:“新戰略:邁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新機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與經驗”“新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路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