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百年發展,案例教學已成為提高工商管理等專業學科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商學院案例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秉持為教學服務的理念,始終聚焦中國問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用案例回應時代之問。《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構建》為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精選系列中的一本,書中精選了一批涉及生態文明、雙碳戰略實施、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等方向的優秀企業案例,包括曠視科技、美團、快手、鄂爾多斯、梅賽德斯奔馳等,通過呈現這些案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典型做法,總結經驗,提供啟示,貢獻
本書面向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大國家戰略需求,科學認識共建地區水資源量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異,定量揭示共建地區水資源量狀況及國別差異,為國家更好地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基礎支撐。開展各國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和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揭示不同國家的用耗水演變規律,有助于制定水資源承載能力增強調控策略和防范水資源安全風險。
本書從生態旅游及其基礎理論入手,以可持續發展的主線,分析了生態旅游概念規劃、生態旅游總體規劃、生態旅游控制性詳細規劃、生態旅游修建性詳細規劃,并結合實例,具體介紹了旅游開發規劃、景區總體策劃和旅游項目策劃等不同階段和層次的規劃作品。本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對現行方法的系統總結,從而建設適合我國特色的生態旅游體系,適合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閱讀。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特征。本書考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方位、基本內涵、基礎工程、降碳路線、治理保障、動員機制、創新抉擇、社會目標等問題。本書認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非西方生態現代化模式的中國翻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質上就是要實現生態化和現代化的兼容和統一,實現“生態化的現代化”和“現代化的生態化”的統一,建設高度發達的生態文明。這樣,才能確保現代化的永續性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永續性。
本書以生態文明的理論淵源、本質與價值歸宿、價值取向為基礎,介紹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戰略定位,然后詳細探究了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應該走什么樣的路徑,如何走綠色發展的道路,進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本書分析了跨域生態環境風險全過程治理機制,從時間維度構建跨域生態環境風險全過程治理運行機制模型,從空間維度探究跨域生態環境風險全過程治理實現機制,從制度維度提出跨域生態環境風險全過程治理制度體系框架,以推進跨域協同聯動,從風險源頭著手,強化過程管理,實現無縫治理,提高治理效能。
本書著眼于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這一難題,以全過程的視角,重點從“共建共治”這一全過程中的最重要環節探索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困境以及破解之道。
本書將環境規制協同分為區域間環境規制協同和區域內環境規制協同,考察區域間和區域內環境規制協同演化情況。針對環境規制及其協同促進碳減排開展理論分析,將碳排放視作生產要素,建立考慮環境成本的CES和C-D生產函數模型,解釋自然資源約束下應對資源瓶頸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的內涵增長路徑選擇。通過構建門檻模型來研究環境規制及其協同促進碳減排的效應。以282個城市為樣本,使用漸進性的雙重差分方法來識別碳排放權交易、低碳城市試點、環境信息公開評價三項政策相互間的協同減排效應。基于環境規制協同對區域碳減排的理論研
長三角工業園區作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工業載體,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其低碳轉型發展將為區域協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戰略空間和政策支撐。本書共分為9個章節,分別就低碳發展背景、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發展內涵、應對氣候變化主要政策等方面分析生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實踐進展及碳排放影響因素,并選取案例進行實證研究,探討生態工業園綠色低碳發展重點任務,通過以上研究,以期為我國其他工業園區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決策參考,推動全國生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具有強大的理論穿透力和現實解釋力。 本書從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生態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生態國際觀這六個維度,力求全面、系統、準確地闡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理論支撐及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