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圍繞氣候變化與農業物候關系研究,從地理學視角,首次較為系統地揭示了一定歷史觀測期內中國九種作物(小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高粱、谷子、油菜、花生)的物候變化趨勢,明晰了作物物候對關鍵氣候因子變化的敏感性差異及其時空分異規律,量化區分了氣候變化和人為管理措施對作物物候變化的影響,系統評價了氣候變化和人為管理措施對我國九種作物物候變化的分別貢獻、綜合效應及空間差異。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給我國糧食供給保障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本書以水稻為案例,就農業應對長期氣候變化和極端災害的風險管理開展跨學科交叉實證研究,通過定量分析不同主體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管理和投資措施,以及措施采用的影響因素和實施效果,以增進我們對農業氣候和極端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的認知。
本書基于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綜合分析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特別是中國農業的影響,整理氣候變化-農業適應性模型,討論中國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問題;根據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的變化特征模擬氣候變化對主要糧食作物物候、適宜生長區的影響及南北氣候過渡帶上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擾動,探討糧食作物生長對氣候變化的自然適應;在對農業適應性決策行為模擬的基礎上展開調研,分析農戶的種植決策適應和灌溉適應。
本書共分7個項目。主要介紹光、溫、水、風等農業氣象要素的形成與變化規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農業氣象環境調控措施;氣候的形成、中國氣候的特點及農業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小氣候的特點及調控措施;我國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御;農業小氣候觀測及農業氣候資料的統計分析等內容。
本書選擇與農業生物生長發育、植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活動有密切關系的農業氣象、農業天氣、農業氣候資源和小氣候條件為基本內容,介紹它們形成的物理基礎、變化規律以及對農業的影響,并介紹農業生物生長發育、農業生產活動對這些條件的反應以及趨利避害的途徑。
本書是高等農林院校的專業基礎課教材。全書共8章,分為緒論、輻射、溫度、水分、大氣的運動、天氣與氣象災害、氣候與中國氣候、農林氣候、小氣候。本書在注重氣象學和氣候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了氣象條件對農林業生產影響內容的編寫,并結合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的新成果,增加了能反映本學科發展的新知識、新內容。 本教材適合于高等農林院校的農學、林學、植物保護、園藝、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專業在教學中使用,亦可供水文、環境以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參考。
《農業氣象(第5版)》的編寫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為先導,緊緊圍繞農業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注重高質量、寬基礎、強能力,以培養農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基準內容,以適應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為培養目標。 《農業氣象(第5版)》主要內容:緒論主要介紹氣象學與農業氣象學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大氣的組成和結構;一篇農業氣象要素,包括一、二、三、四章,主要介紹光、溫、水和氣等重要氣象要素的形成、時空變化規律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第二篇農業天氣,包括第五、六章,主要介紹農業天氣的形成與變化、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