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嘗試從理論基礎、政治定位、話語體系、實踐路徑、結構支撐五個角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議題展開學理分析。“理論基礎”篇針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系、群際接觸理論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議題展開學理分析,試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多學科的理論基礎;“政治定位”篇圍繞黨和國家民族工作重要會議精神與新時代民族工作理論政策論述,呈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治定位的不斷躍升與功能定位的不斷拓展;“話語體系”篇倡導多學科共創在理論上有解釋力、在實踐上有指導力、在現實上
本書著眼于當前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征程,將中國精神培育作為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關鍵精神力量,系統把握中國精神培育的目標、原則、向度和實施側重點,將中國精神培育的歷史性與現實性、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本書主要包括中國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及內在機理,中國精神培育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的中國精神培育,中國精神培育目標、原則及向度,中國精神培育的效能提升與實施側重等基本內容。
本書是內蒙古師范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兼和叢書”之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進行分析,從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新中國的民族發展道路出發,進一步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的當代價值。中華民族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認同、精神認同是民族認同最深層次的認同,入心入腦,觸及靈魂。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文化認同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鑄牢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能夠始終自強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兒女能夠源源不斷為世界文明書寫中國篇章,中國精神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凝聚、鑄造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力量。本書堅持問題導向,梳理中國精神的歷史演進,探析中國精神的世界意義,既是為了解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基因密碼,也是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貢獻力量;既是致敬歷史、弘揚傳統,也期待有助于發展創新、再續輝煌。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16ZDA176)階段性成果。 清時期創作了體現蒙漢文化交融作品的作家,特別是蒙古族文人,因為生平資料缺乏,文字記錄不完備,他們的生卒年、姓氏、家世、族屬、生平經歷、創作時間、本事、文人之間的交游唱和等諸多復雜的問題需要全面考訂。他們的漢文集子大多未能排印刊行,刊行出來的集子也未得到精細的校勘,存在著不少錯訛。漢族文人創作的體現蒙漢文化交融的作品也尚未得到系統化的搜集、整理。清代蒙漢文學交融的文獻整理與研究便是要全面系統地解決這類問
思索人類社會的命運時,我們總會借助大歷史的廣角鏡頭。可耳熟能詳,甚至被默認為公理的人類發展敘事——從人人平等的狩獵采集小游群到現代民族國家,歷經“農業革命”“城市革命”“國家起源”等關鍵節點——真的反映了事實嗎?《人類新史》向我們揭示出,這或許只是一個現代版本的起源神話。
兩位作者追本溯源,發現上述理論其實源自18世紀美洲原住民對歐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歐洲人做出的保守反擊。隨后,作者們綜合考古學和人類學等領域近年來涌現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16ZDA176)階段性成果。 清代八旗駐防中杭州駐防文學創作最為繁盛。本著作以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為研究對象,在宏觀的把握上加以微觀的審視,力圖全面解讀這一群體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進而深入尋繹清代民族文學發展的內在理路。 緒論:中華多民族文學視域下的杭州駐防文學研究;第一章:順康雍——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發軔期;第二章:乾嘉——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興起期;第三章:道咸同——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繁盛期;第四章:光宣——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衰落與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16ZDA176)階段性成果。 作者對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創作傳播進行了探討。具體內容涉及社會空間與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創作傳播的生成、身份認知與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創作傳播的生成、乾嘉詩壇主盟者法式善的揚名心態與多媒介傳播行為、道咸悲劇詩人柏葰的仕進心態與功利性傳播行為、咸同顯宦詩人瑞常的異客心態與情感性傳播行為、光宣守舊詩人延清的旁觀心態與公共性傳播行為、光宣追新詩人三多的介入者心態與策劃性傳播行為、 清代蒙古族詩人創作傳播的內在規律
印度是一個極端多樣化的國家,擁有眾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徑庭的信仰,判然有異的風俗和異彩紛呈的觀點。《慣于爭鳴的印度人》一書分直言與異議、文化與交流、政治與抗爭、理性與身份四部分內容。本書對于理解和利用印度豐富的爭鳴傳統,對于消除各種與階級、種姓、性別及社群有關的不平等現象,對于南亞次大陸的和平事業,都是至關重要的。收入本書的這些關于印度的文章,是在過去十年間撰寫的,而其中約半數則是在過去數年間完成的。第一編的四篇文章概述印度爭鳴傳統的性質、范圍和重要意義。第二編中的文章論述交流在文化的發展與理解中